扇子为什么表示中国文化?
扇子,又称“扇”、“拂子”或“帕子”,是一种用于扇风、散热的工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扇子”的称呼了。《礼记·月令》中有“命文官历书,操扇,告之于庙。”孔颖达注曰:“扇,所以摇暑。”唐朝张说《游仙窟》也有“玉女执红扇,殷勤来致词”的诗句。从春秋到唐代,“扇子”这个名字一直沿用着。 那么,为什么“扇子”代表了中国文化呢? 首先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人们长期生活在季风气候区,夏天湿热,需要扇子来驱赶蚊虫、通风散热;另外,古代中国的丝绸和竹木器血非常著名,“扇子”便是用丝绸制成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历史的推进,“扇子”逐渐成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载体——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使用扇子。在明清时代,就连女子也拿着扇子,不仅用来遮脸,还当作化妆的工具之一。无论走到中国的哪个角落,你都能够看到有人在用扇子。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吹日晒人憔悴,问郎何事背灯流。”“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秋光冷画屏。闲坐庭中观夜月,嫦娥孤影照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