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然形成的,比如天然的翡翠,它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它的形成条件比较复杂。可能是一堆矿物组成,也可能是岩浆侵入,形成了后来我们的玉石。而经过人工处理的,比如说染色、浸蜡,这都是我们行业内的人为的处理方法。2,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它是这样定义的,只要不是天然的,一律认为是人工处理过的。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五套人民币以来,对纸币的颜色做了明确规定: 第一套(1999年):1元,3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颜色是浅绿色的; 第二套(2004年):1元,3元,10元,20元等券别的颜色为橘黄色;第三套(2015年):100元券别正面主色调为紫色,
在开采翡翠原石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有白色或者浅黄色的条带包裹着翡翠原料,这些白色的条带状物质被称为“蟒”或叫“蟒带”、“蟒色”等。 这种白色的带有一定厚度的石皮包着玉石的形态很像是一条“蛇”,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蟒”;也有人根据它形成的形状称其为“蟒带”和“蟒色”。
这问题问得,简直就像在问“高几公分才算高矮”一样无解…… 种水色工无一能作为衡量标准! 因为影响一块石头是否值得买的因素很多啊,而且这些因素之间是无法用客观的统一标准来衡量的啊…… 如果非要找点依据的话就是: 按传统观念,
1,如果是作为配饰的话,推荐使用40cm左右的细链,这样在整体视觉上会有加分作用; 2,如果作为吊坠来佩戴的话,推荐使用55cm左右的细链或35cm左右的粗链,这样既不丢失细节的精致感也不会让整体的视觉效果显得过于累赘; 3,在颜色的选择上,尽量使用颜色比较柔和、与淡彩系的翡翠颜色匹配度较高的银色、
天然形成的绿色水草,在透明度高、种水好的翡翠原石上会显示出来。 就像这样: 在阳光下,原石的表面能清晰地看到绿色的“水草”,它们形态各不相同,有些像水草,有些像树木的树冠,这是由于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现在真的不太了解,不过当年我们在新疆购买的时候,一公斤羊脂料子差不多在500左右。买回家以后,请老师帮忙打磨成若干珠子,一公斤大概能磨出600颗12-13毫米的珠子。 至于市场上那些更小的丸子头,或者更大一些的珠子,我觉得应该是用山料或者籽料里面比较白的料打磨成的。虽然算不上顶级,但是也算不错的了。
1953年10月,我国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这套钞票一直使用到2000年7月。在这四十七年间,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比较两套人民币的价值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这三版人民币的比较有一个前提条件——在正常流通的情况下(即不考虑物价飞涨)进行比较。
其实种嫩不嫩的,对于翡翠的保养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本身种老的翡翠玉质就比较坚韧,不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而种嫩的翡翠因为内部结构松散,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磕碰后的裂纹,但翡翠的保养都是一样的,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即可。 1、避免与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接触。
翡翠的鉴别主要看色泽、通透度,以及结构是否细密均匀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判断 鉴 定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观色法 将翡翠放在阳光下或闪光灯下面观察,真正的A货颜色自然柔和,分布均匀; 而B+C货的颜色浮浅散乱,呈“邪色调”,有时可见染料颗粒乃至染料集聚的团块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