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多答主都给了非常专业的答案,不过有些太专业,不太容易理解。那我就用大白话说说吧(我可是学地质的哟~) 先上结论,翡和翠都是绿色的,只是绿的程度不一样。翠是鲜艳的绿色,而翡是很淡很淡的阳绿色(其实我想用“葱绿色”来形容,可是好像没有这个词……)。
这个病是学字得来的,叫作“墨疮”;亦称“黑秃”,俗谓之“墨病”。其状如烫伤,皮肤红肿溃烂,甚则毛发脱落。《医宗金鉴》形容此病症状为:患处先发红,如火炙然,痒痛不堪。随后肿起硬块,顶热起泡,破流清水。继而干涸结痂,浸淫蔓延。若不多食,仅吃主食,患部可暂愈。若多食鱼肉,复又发斑。
你这个是现代工艺品,不是文物。不过因为制作时间是在清末民初 具体年份无法判断 但是从纹饰和造型上看应该是民国时期的 做工比较粗糙 不值什么钱 一两百块吧。不过毕竟是民国时期东西 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所以可以留着吃锅盔(哈哈开个玩笑) 可以找些相关的资料来了解下。
从制作工艺上讲,铸造和锻造工艺的区别对价格影响很大。 如果是纯手工作品的雕刻件,那么价值与艺术家的知名度、作品的尺寸大小、图案的复杂程度等有关;而若是批量生产的饰品,则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要看生产的数量(包括样品),因为数量越少,意味着原材料的消耗也就越严重,成本就越高,价格自然也就会更高些。
这个问题好像有点伪,这两个概念不是一个维度的问题吧… “玉器”这个范畴太大,我说的“玉”特指软玉(新疆和田玉)或硬玉(翡翠),行内称为“玉石”的两个主要品种。
我讲个故事吧。 民国的时候,书坛泰斗于右任和赵寒阳(人民美术出版社前任社长)一起到杭州去游玩。在杭州,他们见到了一个“卖字”的人,就上去聊天,卖字的这个“老农”说起自己的来历时,自称“幼读碑文”,于右任问他读过那些碑,他说了“袁家座主”四个字后,于右任大惊失色,
没有,新币制改革之前没有过面值100元的法币。 国民政府在1935年开始推行银本位币制,也就是以银元(圆)为基本单位,1元=10角=100分;同时发行关金券,以“关”为单位,1关等于0.29072462元人民币。当然,你也可以用美元、英镑、卢布等外币进行交易。
“集字”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字体创作方式,以单字辑录成篇,集字而成书,这种技法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到魏晋时期逐渐成熟,至唐宋而大盛。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氧化” 化学中的定义是:氧元素与其他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其中氧元素通常为-2价. 那么,氧化与氧化的关系也就显而易见了.回到我们的主题——翡翠的氧化问题,我们同样需要了解以下两个知识点: 1、翡翠在矿物学中属于岩浆成因的宝石,其形成过程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