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赵孟頫的书法作品?
赵孟頫是宋朝宗室后裔,作为南宋遗民,却辅佐元朝皇室,这样的一种人格,必然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同。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将人划分为四等的政策:第一等人色目人;第二等蒙古人;第三等汉人(指淮河以北人);第四等南人(指淮河以南人),身为赵宋宗室的赵孟頫,无论怎么也是排在最后的。虽然赵孟頫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名气,诗文书画都有名,但因上面的原因,元代的文治之风不盛,赵孟頫当时声望和后来的声望没有多大区别。
到了明代中期,出现了一个“台阁体”的书法大环境,大家书法的创作习惯写馆阁书:字型方正、大小一律、字形扁方、清秀匀称。于是赵孟頫的楷书,被定为官方字体,成为科举取士的书法标准,加上皇帝的推崇,赵孟頫书法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到了清代,还是如此,康雍乾三朝,无论在客观上的作为多好,但清代依然被后世视为封建王朝的末世,文字狱的严苛,使清代文字方面毫无创新,这种大环境下,馆阁体依然盛行,“馆阁千千,不如赵孟頫”,赵孟頫的楷书依然为世人所追随,赵孟頫的书法仍为“官方字体”。
这样两种原因,直接造就了赵孟頫的书法在明清两代的声望无限高涨,但是,馆阁体的字虽然好看,但是缺乏神韵,于是到了清末民国初年,大家普遍开始反思,于是一场以碑学代替帖学,以北碑代替羲献的运动开始了,赵孟頫的书法慢慢走下“神坛”。之后就是新中国,这种推崇一直没有改变,不过也随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提出,加上社会整体的变化,使碑学和帖学重新统一,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之后赵孟頫的书法也就一直维持在明清时期的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