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52年五分值钱吗?

单蔚川单蔚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7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币制改革方案》,决定取消法币发行制度,实行以金圆券为中心的币制改革。方案规定,以每枚银元兑换300万元金圆券作为起始点,逐步压缩法币和铜币的发行量,最终置换为金圆券;禁止民间收藏金银,所有流通的银元、银条都要按法定价格兑换成金圆券。 由于国统区经济疲弱不堪,通货量过大,而人民生活用水深火热,对纸币极其反感。为了推行这一改革方案,国民政府动用了大量军警,严加管制,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强行收购百姓手中的银元。不少地方发生了民众抗议和抵制运动。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将价值本位的货币改成信用货币,显然非常不得人心。在货币供应没有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随着财政赤字的增加,纸币的发行量继续上升。到1948年上半年,全国通货膨胀已达恶性程度。一个普通职员,每月收入约人民币三千元(相当于现在的60多万元),而支出则高达四万元。当时有人称,“现在你如果有十万元现金,你只要天天去银行,每天取走二千(元),一个月也就三十六万了。”[2]

面对这种局面,国民党政府非但没有切实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反而于1948年下半年增发“黄金准备证”,允许商业银行直接向国外购买黄金,用以填补外汇缺口。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恶化。1949年前后,上海物价飞涨至极点。一张饼原来卖两角,涨到一元后,人们又开始抢购,老板们赶紧通知面粉厂加价,再加价,直加到十元一饼,仍供不应求。这样离谱的价格,就连日本人也觉得奇怪,问中国人为什么不怕饿肚子还要去买这些面饼呢? 这就是信用货币的悲剧。当政府信用丧失的时候,信用货币就是废纸一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