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帽子有收藏价值吗?
银帽,全称“皇帝礼冠”(亦称“元始天尊冠”)。是古代帝王用于祭祀、朝会、谒庙时所戴的礼仪用帽。以金银制作,极为华丽。 《礼记·郊特牲》载:“冕,冕十有二旒,天子之冕八旒。”郑玄注:“冕者,冠之大貌;旒,冕之旌旗也。”由此可知,在周代已有此帽。汉代继续沿用。
《后汉书·舆服下》载:“天子行仪……进贤冠二十四梁,金涂银雀衔芝草。”李贤注:“汉制,天子进贤冠,高七寸,底寸半,上有卷堂,前加象牙之饰,又加金涂银雀衔芝草焉。”
晋南北朝时,天子常戴此帽。至隋代,虽曾改制衮冕,但皇帝祭祀时仍戴此帽。唐制,皇帝戴通天冠、獬豸冠或幞头,不再戴此帽。宋代太祖建宋之初,因宋太祖出身平民,不愿破坏百姓礼俗,便沿袭了唐代制度,以幞头为天子常服。但在祭祀等重要场合,仍然戴此帽。
元代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礼仪制度,皇帝在祭天、祭地及宗庙等仪式中,均戴此帽。并规定:“天子之冠,惟祀天地、宗庙、正旦、冬至、圣节五礼用之。”(《元史·历志一》)
明代初年,皇帝也戴此帽。但明世宗以后,由于道教的影响,皇上开始喜欢佩戴道冠,且从此定制。《明史·舆服三》载:“嘉靖中,帝始制道冠,缀五岳云牌于上。” 据史料记载,清初沿袭明制,皇帝还是戴此帽。但后来逐渐改易,最后形成了“顶戴花翎”的装束。关于这一点,清代学者赵翼在他所著的《陔余丛考》中有详细考证。其中引用了乾隆御制的《首饰篇序》,文中说道:“朕之先世原有簪髻之制。入关后,因满俗皆垂发,不尚装饰,故顺治帝乃定满发之式,令内外命妇通行戴着。盖取其便于行事而又不似汉人簪钗之多文饰也。迨朕即位后,因皇太后素有戴簪之风俗,故凡遇节日,亦行戴起。”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这种帽早在周代就有了,到清朝已历经两千多年。 银帽子虽然是古人祭祀等场合穿的祭祀服,但是作为配饰,无论其本身价值如何,它的文化意义以及伴随封建王朝兴亡的经历,使它具有了一定的历史价值与时代特征,从而成了人们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这类物品即使不是孤品,也是极为珍贵的遗存。所以,这些帽子是有收藏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