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鼎文化有什么书籍?

郗祥婧郗祥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左传》有载:宣公三年,“王赐宋伯姬玉而弗敬。曰:‘夫子如是,夫人何为哉?’对曰:‘昔伯姬饮齐侯酒,夫自执壶爵,夫人醉而送之,故至今不饥。’” 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吃得得当,就不会饿。

至战国,人们对鼎的食用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解释:《荀子·礼论篇》中说:“凡用鼎之道,割烹清浊,厚薄圆方,一也。” 意思是用鼎的方法,不管是炖还是煮,只要是生熟、冷热适宜就好;形状无所谓厚薄圆方。这为后来“菜肴不拘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秦越人(约公元前300年—前207年)是临淄人,因居涿郡蓟县之北,又自称燕人,所以史书上也称他为“蓟子”或“燕蓟子”。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师傅,发明了针灸,也是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他著述医书传世6种,12卷,今多已散佚,只剩《内经》和《难经》两种,在理论上他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难经》里就提到了“鼎食”——一种烹饪方法。

《难经·五十二难》说:“病者身热无汗,名曰湿温……此病难识,当先治标,后在治本。何以故知先治标而后治本?若身热无汗,但治标者何如?曰:用二陈汤加草果、知母、黄芩以消之。若渴饮水,此标亦兼本也,宜甘草干姜汤去半夏加石膏。若腹满,大便不利者,此标亦兼本也,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其外有表证者,宜解之;内有停饮者,宜利之。彼湿温之病,岂复有表邪耶?曰:虽有表邪,当须逐去,但湿病难得出汗,当须微似有汗,不令过于有汗也。” 这篇文字大意是说,病人身上发热,但没有汗出,这就是湿邪伤了体表。这种病比较难治疗,因为病邪既伤表里,又阻气机。治疗时应该先消除标症,再消灭病根。

文中提到的二陈汤现在也叫二陈丸,是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的,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用来医治痰湿停滞引起的咳嗽痰多,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