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翡翠有颜色好看吗?
首先明确一点,无论是什么颜色的翡翠,都是存在无色底、淡灰底、灰底、黑底的。“白底青”其实是一类颜色的总称。 这些颜色来自什么? 事实上,翡翠的底色(没有翠色的部分)主要来自两方面的色源:原生色和次生色。 原生色就是翡翠在形成过程中,混入其中的有色矿物(主要是铬铁矿)经染色反应而形成的色彩。这种色源的颜色一般比较均匀,但也可能由于某些区域含有较多的染色剂,所以在后期加工的过程中发生扩散,使原本色调较浅的区域变深。 次生色则来自于翡翠在地质运动中所接触的物质。如果翡翠处于酸性环境下,则会沾染上铁元素而呈现褐红色调;在碱性环境下则容易沾染上钙镁离子而呈蓝绿色。当然,上述颜色都是很浅的,要观察到的话需要在自然光下仔细端详。 如果一块石头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来源的颜色,那么其色调就会相当丰富。如果以绿为尊,我们就称它为“春色”或“春带彩”;如果以红为贵,我们称其为“红翡”;如果是黄绿相间的,则称为“黄翡”;若是蓝绿色的,则称之为“蓝翠”或是“蓝绿翠”。 “白底青”到底指代哪种颜色呢? 其实,行内所说的“白底青”,其正确的名称叫做“甜白种”。指的是一种质地细腻、透明度较高的白色翡翠。因为颜色较浅,所以很考验雕工的技艺,好的雕工可以让饰品更为生动形象。
市面上有很多用盐腌过的卤水货,那种白不是纯正的甜白,而是带有一些淡黄色调的白,或者可以称为“淡油青色”。这类玉料通常水头较好但不够通透,有时会因为结构松散而导致出现绵(裂纹)。因此这类“白底青”往往价格不低。
白翡翠除了在颜色上要达到纯净明亮的要求之外,在质地的细腻程度上也有很高的标准,行内人一般用“水头”来衡量翡翠的晶体致密度(或透明度),其档次分“十成水”、“八成水”、“六成水”和“二成水”等几个级别,可见要达到“极冰”或“通透”效果的顶级品种是十分难得的(所以“玻璃种”翡翠极为昂贵),而“芙蓉种”翡翠的档次要比“冰种”翡翠低一些,但是其“白飘若浮云”的感觉,比起“通透如水”更胜一筹,也备受藏家所钟爱。
“芙蓉种”一说,源于其质地与花岗岩伴生的一种稀有玉石(芙蓉石)相仿,其结晶结构细腻,透明度好,呈半透明状,玉色白如脂粉红如桃花一般娇艳欲滴,古人将用芙蓉石雕刻的方印称为“链石官印”,为“大内”、“内造”、“宫廷印”等皇家所专有。同样,翡翠中的“芙蓉种”也是平民难得享用的珍品,其玉体纯净,白的纯洁无暇,红的鲜亮无比,红白交织在一起,更是娇艳可爱,难怪古人见之而联想到纯洁无暇美艳绝伦的荷花之王了。
鉴定要点:
白底青翡翠,白底青是白色翡翠中一种不折不扣的中档翡翠玉料,这种“青白玉”因主要成分为次档钠长岩及少量翡翠石(硬玉),在颜色上常有蓝绿暗青色的瑕疵,多呈不规则斑状及片状分布,其色彩不艳丽、色调不均匀且带有蓝色感,因此其商业价值并不高,但是,此类玉料的质地较为厚实、密细,如果能将其瑕疵巧加利用,也可制作出十分独特的玉器精品。
底青翡翠鉴定的要点是:白底青翡翠玉料的颜色色调有青(蓝绿色)和暗青(灰绿色、脏杂色)两种,其颜色的呈色率较低,色弱且分布不均匀,蓝绿色常为波状分布,“青色”较纯但颜色暗淡,色斑成片状或斑纹条带状展布,青色色斑在白色底子上易呈半透明状,与周围基本色界线分明,其底色为灰白或奶白色,呈瓷白色光泽,蜡状半透明至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