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底有几种?
翡翠的底子,也可以叫翠基,是指翡翠原石经过切割后的玉石基础部分。它除了决定玉石的尺寸以外,还会影响到颜色、水头(透明度)等品质要素。 所谓“好玉不逢时”,一块好的原石可能因为切得不好而大打折扣,甚至沦为废石。所以行家都说:“买玉器要看底子。”“卖玉器要凭底子说话。”
一、玻璃底 这是最好的底了,就像玻璃一样,通透无比。这样的底子很少,只有极多的裂隙或者很少的杂质才有可能出现。当然这样纯净的底子里也会有颜色分布。 二、冰底 像冰块一样的质地,清透明亮,结构纹理都能看得很清楚。
三、糯底 也称为“糯米浆底”,细腻温润,像软糯的糯米粥一样,故以此得名。这种底子的玉器表面一般比较光滑,偶尔会有些许晶粒状结构(如豆种)。 四、油底 具有油脂光泽,呈半透明状,内部结构不能完全看清。如果杂质少的话,往往看起来莹润光亮,犹如油性皮壳般。 五、豆底 也叫“豆种底”,是由粗豆粒结晶组成的粗糙底。由于颗粒较为明显,所以透明度差,多为不透明至微透明。由于晶体排列无规则,所以颜色分布也无规律可循,可能有色根,但色调偏暗。 六、干底 指质地粗疏,透明度差的底子。多色质灰黄、灰白,常有黑点、石花等瑕疵。光线照射进去后,内部结构难以看清。多表现为中低档次的玉器。 七、杂底 质地复杂,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矿物夹杂其中,形成色彩斑斓的效果,但是透明度很差。
透明度是“底子”的重要体现,“底子”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指的“水”。一般来讲,好“底子”的翡翠,首先要求有比较好的透明度,透明度指的光照射到翡翠内部后不发生变化,能透过翡翠的特征,行内称为“通”。它主要受结晶颗粒大小及颗粒间结合情况、裂隙多少、净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还与翡翠的颜色、表面光泽有关系。
翡翠的底子,透明度一般分为透明、微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四个档次,再细讲可分为八个档次。最好的透明级:透明水头足(10mm以上),玻璃光泽,冰种、冰玻璃种、玻璃种属于这个级别;其次为微透明级,透明度好,略带胶质感(5—10mm)玻璃光泽,高翠、祖母绿、金丝玉、蓝翠、紫罗兰等颜色品种的优等品多属此类。再往下次为半透明级,透明度一般,(3--5mm)玻璃光泽,翠性较显,中等翠色的优等货和低档翠色的特级品、高档品属于此类。最差的就是不透明级,透明度差,(水线小于3mm),蜡状光泽,多数为次品。
翡翠的“老”与“嫩”也是属于透明度的一个范围。“老”主要表现在质地细腻、紧密、润泽。“嫩”主要表现在质地粗糙、疏松、单薄。“老”和“嫩”在“底子”的表现上也有很好的体现。“老”的翡翠多属中-高翠色,透明度高,冰种、金丝玉、高翠、祖母绿的优等品都属于这种,一般价格都比较高。而“嫩”翡翠多为低档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