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简介?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的弟弟子由此时在济南,中秋不能团聚。据说1071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遭政敌诬陷,带罪外任,他自求外放到贫穷落后的湖州任太守。到任后,他“进德修业”,“因民之利”,兴修水利,疏浚了吴兴的堤防,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他还在工作之余,游赏了当地的山水,并在著名的佛寺中观赏了“吴兴绝胜之处”的白居易的遗爱亭。在政绩斐然之时,他遭到了政敌的弹劾,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八月进了御史台的监狱(即“乌台”)。在长达130 多天的“乌台诗案”中,苏轼九死一生,最后以“讥刺先朝”之罪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岗)做了团练副使。政治上严重受挫的苏轼,一度陷入了进与退、生与死、人生态度的选择与人生的思考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他的思想开始趋于没落和虚无。“乌台诗案”后,乌台成了苏轼思想转轨的分界线和人生的里程碑,他的思想开始转入“入世”兼“出世”相结合并逐渐倾向于“出世”,诗词歌赋则进入了全新的创作境界。他在《赠善相程杰》一诗中,对自己的这段人生经历和转变感受进行了如下的自评:“衣上今日泪,箧中前年衣。人生如寄耳,况乃竹与丝。何用和泪洗,只益苦愁煎。与君且安坐,赖是昏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