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书法作品从哪边开始?
其实书法作品的装裱和国画装裱,其实是一个流程。国画和书法,其实是一回事。很多书法家同时是国画家,比如傅抱石、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同时又是书法家和印章家。可见书画印在他们这辈,是同一类人的技术活。
所以可以理解为:装裱国画是这样,书法的装裱也同样如是。
手卷类国画,一般是由书画家本人亲笔书写、绘画,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完成创作后,由书画家题写画幅名、跋语,然后,书画家本人或者请人题写引首,再请人题跋、盖印,然后装裱。
手卷类国画的装裱,是以画面(或书法正文的首字或印鉴)为起点,在画面(或书法正文的首字或印鉴)上口,包一层1.5厘米左右宽的“惊燕带”,防止展阅时折裂画面。
惊燕带外加一根圆木制的“惊燕轴”,用绫绸或绢裱糊。
惊燕轴上扎一根提手(亦称拴),扎拴是为了方便提拉张开首、尾两轴。
拴边外裱“天头”,天头一般用本色宣纸或蓝色绫绸等。天头上裱“引首”,一般用较大幅面的宣纸或绫绸等裱糊。
引首上写上幅内作品名称,内容等。幅内和引首之间用“前隔水”隔开。
“前隔水”(有的称为“隔界”)用绫或绢裱制。幅内“画心”两端裱两条“上下镶条”。画面(书法正文)下口裱“水条”或称“玉池”。
幅内末端用绫绢裱一条“后隔水”。幅内“画心”等与拖尾之间的连接带称为“复轴”。
“拖尾”(也称“拖袖”)指后隔水之后的空白纸幅。拖尾上供他人提跋、盖印。
拖尾裱接“后隔水”,后隔水之后裱接“拖尾”等。天头与幅内的“隔界”外口上裱接“手卷栏杆”上片。
幅内“下镶条”下沿口和拖尾“栏杆”下口,装裱一宽4~5公分的“底托”。底托外口上裱接8公分左右宽的“手卷栏杆”下片。
栏杆由天头、上下镶条、玉池等处上口至“天地杆”下片。
在天头的“拦杆”上片至“天地杆”下片装一根圆形的“首轴”(手卷左端轴),首轴上安装一头一尾,一凤一龙的轴头(亦称“卷帽”、“卷首”)。
后拖尾“拦杆”上片至“天地杆”下片处装一根圆形的“尾轴”(手卷右端轴),尾轴上安装“卷尾”(亦称“卷绊,卷纽”)。
手卷最外层包首。首轴、卷帽、首托、拖尾、尾托、卷尾、包首一般用红色绫、绢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