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作品怎么样?
隋建国的陶艺作品是用陶艺媒材做雕塑,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陶艺创作。他将作为观念艺术的材料——橡皮泥用陶艺的表现语汇制作成型后再次翻模,然后以铜、铁或树脂为材料铸造、着色完成作品。其作品的思维起点并非从陶艺的制作过程开始,而是从材料的本体语言出发,将成型后的泥胎作为雕塑的第一稿,并且以保持未完成品的状态为目的,然后再经过“再翻模”的特殊铸造过程以复制的方式完成最后的作品。
他的作品,首先,体现了对陶艺材料的尊重,表现了对材料本体语言的关注和探索;其次,体现了观念艺术对语言本体、对现实世界关注的倾向;再次,体现了对作为“容器”文化的陶艺在雕塑语言中得以合理运用的独特探索。
雕塑家隋建国的创作中,始终在努力把握这样一种本质,那就是现代雕塑造型的不确定性。他要探索的就是一种没有具体形态的造型方式,一个由具体形态组成的无形态空间,一个被限制的膨胀,一个看不见的体积。
他利用造型中的“空”、“虚”和“反造型”来对抗具象空间和实体造型。在用虚来对抗实,用空来对抗满,用反造型来对抗大造型的时候,隋建国找到了他在雕塑中对于所谓“大造型”的个人解决方法。他使作品回到了它自身,而不是它以外的什么。同时,他发现了“形”与“非形”、“有”与“无”、“雕塑语言中看不见的部分”与“看得见的部分”之间一种辩证的平衡关系,发现了可以用来对抗所谓“大造型” 的另一重要的造型形态。
艺术家隋建国自1993年的早期雕塑《衣纹研究》,开始用软性造型的“衣纹”来做为对抗西方雕塑中以人体为绝对主体的“大造型”的对象。他在创作中将“衣纹”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型”来完成。他用西方雕塑坚硬的大理石来塑造东方雕塑中非常柔和的“衣纹”。在坚硬的大理石上用柔软的“衣纹”来代替人体的表现。在“衣纹”取代人体以后,他得到了用“衣纹”来表现大造型的机会。于是他用“衣纹”来表现“大衣纹”。
隋建国用“衣纹”做为切入点,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大造型”。他接着用一个没有头部的空口袋和一个没有人的空衣架作为了完成其第二个和第三个“大造型”的切入点。他的《空口袋》作品和 《衣架》作品继续他的“反造型”工作。他的这种“反造型”,在他的早期重要作品《缠绕的躯干》中表现得尤为彻底。他用一根绳子缠绕一个真人模特,然后根据这被绳子缠绕的模特身体翻制了一个雕塑。在这一作品中,他使作品回到了它自身之内。作品变成了完全属于雕塑语言的东西。
作品变成了由艺术家的语言本身完成的东西,而不是由雕塑之外的其它意义完成。这实际上是一个“雕塑回到雕塑自身”的问题。这个问题是20世纪西方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艺术家隋建国在其后来的一系列作品中继续他的“反造型”主题。他在他一系列新的裸体女性雕塑中,从材料的角度入手,通过“表面”完成了他的“反造型”的对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