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铜币长什么样?

佘书美佘书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统一铸造制钱。康熙前铸“通宝”钱,此后铸“通行宝钞”钱,背面铸满文、干支或地名。康熙后,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先后禁铸;乾隆初,安徽、山东、四川等省也停止铸钱。乾隆以后,仅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设钱局铸钱。嘉庆六年(1801),户部规定全国一律“依红、依绿、依黑”(即铸同浙江钱局所铸之钱颜色一样的钱),并“专于红钱上铸字,绿黑二色无字”。此后,只有广东、浙江的通宝钱和浙江的通行宝钞钱流通。流通领域的制钱,基本限于清代前期铸造的旧钱。全国只在浙江、广东设局铸钱。嘉庆十六年,户部又奏准浙江、广东限一年铸足 360万串,作为常年定额。

嘉庆二十一年后,广东不再铸造。全国只有浙江一省铸钱,但其产量也不易达到额数。制钱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出现银贵钱贱、银贱钱贵现象,二者比价波动很大,经常发生钱荒。

由于制钱不足,各省先后以番银作本铸造铜钱,称之为“洋钱”。洋钱主要出自广东,并流行于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直隶、山西、山东等省。清代后期,银钱比价日益上涨,番银的流入日益增加,洋钱也就越铸越多。到 19世纪末,洋钱铸造已成行省自为的常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