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凳有收藏价值吗?
作为古代家具中的经典之作,其流传至今的成品其实非常少,而像题主这样完整的更是少见。这种凳子一般由榫卯结构搭建框架再髹漆绘彩而成,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对材料和手工的要求极高,因此留存下来的成品极为有限。 就拿制作来说,一件合格的鲁班凳要经过锯材、刨光、打眼、穿榫、组装、刷漆等十几道工序方能完成,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成品率下降甚至完全报废。而且因为材质原因(多为楠木或者红木),很多鲁班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开裂现象。
正是因为保存条件和工艺流程的限制,才会出现如今市面上有市无品的尴尬局面。不过近年来,随着收藏风的盛行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古典家具开始备受追捧,而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鲁班凳的价值也在逐渐得到认可。
首先,从历史价值来看。 鲁班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诗经·小雅·斯乾》“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描述的就是当时贵族家庭用的样式比较固定的座椅——胡床,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鲁班凳。
到了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蔡邕在《东观汉记·礼仪上》中首次完整地介绍了鲁班凳的制作方法以及所用材料:“作胡床,三辐,后立柱,施屏,左右置扶手。”之后唐宋元明各朝也有关于鲁班凳的记载,发展至清代则多有画册图绘展示,可见这是深受达官显贵们喜爱的坐具。
其次,从艺术价值来看。 虽然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凳最初是实用工具,但是历经各个朝代的发展演变最终定型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式,其中也渗透着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辛勤汗水,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造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鲁班凳还衍生出许多变种。例如为了方便轿夫抬着走,工匠们在明清时就设计出了带有升降椅面的鲁班凳;而为了满足户外使用的需要,近代又出现了藤编或者竹编的轻薄型鲁班凳……正是这些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设计,使得鲁班凳能够经久不衰并不断演绎出新意。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除了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油漆彩绘或者竹木材质的鲁班凳之外,还有以玉石或者金属为主要材料的奢华版鲁班凳。据传隋炀帝就曾将一颗珍贵的绿珠宝玉镶嵌在自己所坐的鲁班凳之上,足见其对这件坐具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