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没有血檀?
众所周知,血檀即檀香树种之一,主要产于印度,故有“印度檀香”之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檀香,此木世不见,惟天竺国有之,故曰天竺檀。”清乾隆时人张潮在《檀香考》中说:“此木东南最多,即世所谓桑柴檀耳,其气呛烈,不堪入药。”据此可知,古代中国并没有血檀,所谓的血檀,可能是从印度传来的一种品种,具体产于何处,没有记载。所以,古代中国没有“血檀”一说。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明代及清代前期,中国尚不知檀香木为何物。清中期之后,随印度文化的输入,西方动植物传入中国,尤其是巴拿马张洋行开通中国–南洋航线后,大批东南亚各地的珍禽异树被引种到中国,其中就包括珍贵的佛国檀香树,才有了今天的“血檀”。
虽然中国本土无檀香树,但历代中医治疗方剂中却时常会用到这种香料,只是当时并不知何种树之所植。因檀香其木辛辣,性实而温,行气止痛,活血消肿,止心腹气滞,胃脘胀痛,疗恶心,甚则呕血,故医家多植于庭院院内,将收获的檀香柄木切段,去掉内膜,取出内丝,锉成片状或直径3厘米以上的圆棒状,以黄油漆蜡涂染后阴干。
至于将檀香木制作成工艺品,或许是从印度传来的习俗,因为印度人称檀香为“祈吉祥之圣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记载中,对紫檀、黄花梨、酸枝等木质有形象描述,如“桃红、番红花、玫瑰红、暗黄、柏叶绿”等。而对檀香木,则多称其为“紫”或“檀色”。如宋代林洪在《遵生八笺》中记载:“(真檀)其色紫,其臭香,其性辛,其味淡。”其实,“檀色”非“紫色”,乃“深橙色”,如芭蕉或茄子的颜色。
用琥珀沁制而成的新血檀
以藤香木冒充血檀者,多见长条形断面,横截面呈点状,纵断面可见明显年轮,色泽深浅不一,并略有木心,闻气浓香并带异味。有的学者亦认为,可能由于气候干燥、水土不适等原因,才使树心变硬,颜色深。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此樟香木性辛、温,有行气、退烧以及治疗霍乱症等功效。
真正血檀的特征:
血檀又叫玫瑰紫檀,属于金丝檀属,原产于非洲,其心材呈浅黄色,有浅黑色条纹,颜色交替变化,好像血的颜色,有特别浓的玫瑰香味,散发优雅的韵味,纹理鲜艳,线条灵动,金透质感完美。
一、用琥珀沁制而成的新血檀:其切面可见金黄色光泽,如血似墨般深色,有非常独特的琥珀香味,木心多有青色者,或颜色较深。而天然血檀木心浅褐色,或带赤色。
二、东非血檀:其色深紫,纹理几乎不全,质感较粗糙,无琥珀色血丝,油性好,重量轻,若用手电筒光源透过木材,可隐约见浅褐色的斑点。
三、拉丁美洲血檀:其色偏黑,深紫色,纹络多为水波纹,半圆晕状,贝壳状,有的裂纹为浅褐色,略带酸味。
四、巴基斯坦血檀:纹理较细,颜色偏黑,紫红色,带很重的酸味,水波纹比较多,半圆形水波大多朝一个方向,有的裂纹也是浅褐色,手电照后颜色聚看有蓝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