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和青花哪个有价值?
这个题目有点误导,应该是“青花的价值”与“青白瓷的价值”比较。不过,既然题目这么问了... 首先,从工艺来说,白瓷的制作难度要远低于青花。白瓷的制作在唐代就有记载,而青花则是在元代才出现的。明代《天水冰山录》中记述了成化皇帝御器厂的档案资料,其中就有一条: “烧造青白瓷器,每岁用白布泥二万五千余斤……” 这里所说的青白瓷器,即我们现在称之为“影青”或“青白釉”的瓷器。由于使用了铜青色染料,因此在光照之下,通体莹润,色泽淡雅。
到了嘉靖、万历时期,由于青花原料进口瓷土含铁量低,难以烧制出青翠明丽的颜色,因此大量制造的白色瓷中,加入微量的铁剂,使其呈现出淡褐色的“影青”效果;或者在制作上采用“淋釉”的技巧,使釉层厚度不均匀,形成表面光滑,边沿呈黑色的“青花加彩”;或者采用“刷酱”的方法,在施釉后的坯体上露出白色线条,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烤制后,形成凹凸不平的“刷白”效果等等。这些装饰手法使得当时白瓷的风格迥异于前朝,然而却并不影响其作为“细瓷”的地位。
至于后来康熙时创制的“粉青”,乾隆时流行的“豆青”,还有前面提到的“青花加彩”,以及后来的“斗彩”等等,都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发展和演变。
总之,直到民国以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生产的都是“瓷”而不是“陶”。其中当然包括青花和青白两种色彩。只不过以白为主罢了。 其次,我们从历史来看,青白作为一种单独的颜色,似乎没有多少意义——它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最终变成洁白一色。
而在现代生活中,青白更是毫无意义,因为它已经退化为一种制瓷过程中的色彩选择。但若论及价值,这却是需要分开来谈。
首先说青,其实也就是指钴蓝颜料。这种蓝色极深浓且纯正,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为昂贵的颜色之一(另外两种为朱砂和紫色)。在宋元明清各朝,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有大量的陶瓷器上着这一色。只是随着现代染色技术的普及,这种颜色不再独擅风情。
再说白,在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除了少数时期(如元代)因瓷土中含铁量高,烧结而成的瓷器呈浅灰黄色外,大多数时候都显洁白。现代陶瓷工业则普遍使用进口高档瓷土,因此白色的陶瓷器更加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