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梅瓶内是瞒釉吗?
清代瓷器的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品种齐全,样式繁多,颜色艳丽,工艺精湛。在清代无数瓷窖中的众多藏品中,梅瓶可谓是中国瓷器上的奇葩,它不仅集清代瓷器各种精湛工艺于一身,且独具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
梅瓶,又称墨瓶,是流行于清代的一种器型,因瓶壁较薄,口径较小,口斜附于颈腹部,瓶型优雅,有皱折,又称皱套。古人咏梅,多以冷霜、冰雪等与梅的生长形态、气质特征联系在一起,而瓷塑梅瓶更增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它因形取名,以“梅”命名,独韵淡然,具有清高气逸、凌寒扑鼻、香远益清、幽香动人和孤独寂寞、曲高和寡、冷艳孤寂等内涵。
据查考证,早在晋代就有刻画梅花的工艺品出现,到唐代,此风始盛,而梅瓶则是宋代开始出现,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时期更为盛行。特别在清代,更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传世,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清代众多瓷窑中,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闽清最为著名。尤其是景德镇的玲珑、湖田、杨梅、东垣等地,生产的大量梅瓶,在形态、装饰、釉色以及品种等方面,都在我国制瓷业上达到了很高水准,不仅为民间大量烧制,而且很多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清代梅瓶釉色丰富多彩,品种繁多,从颜色区分,有红梅瓶、墨梅瓶、紫梅瓶和黄梅瓶等。梅瓶除了作陈设观赏外,还用于装饰陵墓,这既是当时贵族阶层奢华生活的物质体现,也是封建礼制的炫耀。
有史学家把中国历代瓷窑中生产的梅瓶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细颈折肩型,这是传统品种,其口唇不显翘,平底或圈足,以釉色取胜,以宋代汝窑为准则,传世品较少。第二种是鹅颈式梅瓶,是依梅花的天然形态进行创作的,仅乾隆年间有此品种。第三种是粗颈虎肩型,也是乾隆工,承继明代嘉靖品种。第四种是撇颈球体重塑梅瓶型,在口径和足径较大前提下,颈缩短,口翻翘,至底顿处凸起一圈弦纹,以五彩和大红釉为主,不甚讲究图案装饰,这种型体是在明代万历时期所创,流行于清朝时期,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产品为佳。以上四种梅瓶型体,实际上只有前三种比较名贵,第四种则很平常。
梅瓶虽然是小件器,但一件好的作品,在工艺上要求极高。一是造型必须美,二是胎土要精制,三是氧化烧制成色美观。因为梅瓶口小肚大呈鼓胀状,胎骨既要能负重,又要壁薄精细;制坯时更要巧用素坯上釉、还原烧成和精致堆绘相结合,这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梅瓶。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梅瓶内壁还敷釉,这在明、清两代的梅瓶中比较普遍,这种“梅瓶“不是专供咏梅的品茗用具,而是带有伪装色以防止喷抢的实用茶具,口部敷釉更显墨色枯槁,是宋代流行的款式。另外,还有一种用木胎描绘刷上的假梅皮纹,做假造旧,这种梅瓶不仅非清代作品,而且为后世继制,从不上釉,故制作较粗,露胎处可见旋铸痕迹,内壁还偶有胎壳。
在古玩市场里,清代梅瓶以精、细、雅、巧著称于世,它那美妙绝伦的形象和精湛的烧制工艺,不愧称为瓷器之精华、艺术之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