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外汇券怎么来的?
由于长期的战争动乱,致使中国金融市场极度紊乱,而且当时西方各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的商人不得不在上海、福州、广州三地通过购买生丝等货品来兑换白银,运回老家。这虽然是一种交易,但并未在市场上流通起来,不能算作真正的币种,只是作为一种兑换凭证而存在。
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了维持国际信用,并且应付外交及人民购买的需要,外交部向海外发出公债50万里金数,向国外商人兑换外国货币。由于这种兑换券没有在国内任何银行兑现,不能流通,只能算作一种凭证而已。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忙于战事,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为了利用当时的有利时机,发展民族经济,同时缓解西方各国的排挤,中国政府于12月在财政部之下,设置金币局,作为专门发行纸币的机构。从1912年到1949年,民国政府前后约发行了40种纸币。其间由于多次战乱和内部争夺,这些纸钞的发行过程充满曲折和腥风血雨,这些纸钞本身的面值形态也千变万化。
根据用途的不同,第一套人民币分为三种,一种是供农民使用的“农民券”;第二种是供零售营业使用的“商店券”;第三种是供公用公用使用的“钞票”。但是,在实际流通中,这三种钞票又合并在了一起。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有10元、5元、2元、1元、5角和2角6种面额。为了便于流通和计算,自1955年5月15日起,零售商品一律使用人民币,不得使用白银或其他外币。当时国内商业部门一般使用“人民币元”作为其算账单位。为了记账方便,银行之间汇兑人民币时,改以“元”为计算单位。但是,在一般市场上,仍习惯使用“角”“分”来计算。
1962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主图案主要有车的、花的、花的、农业生产的、工业建设的等。但是其2角、5角、1元3种券别因实带需要将于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4月15日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