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画山水画的民国?

孔妍霁孔妍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民国时,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两派。北宗是以黄宾虹、齐白石为代表,他们传承的是传统山水的笔法;而南宗以张大千和溥心畲为代表,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山水画法——泼墨泼彩。 当然,还有于右任等书法家,为了适应印刷术的需求,发明了字体造字法,使得手书印行的《草书千字文》、《真草隶篆四体字典》成为可能。

1932年,林语堂提出“生活审美化”的概念,他主张通过艺术(包括建筑)的审美教育来提升国人的素质。在当时无论是文人画还是民间艺术的风格都倾向于雅致、清丽——“小亭子,有回廊,中间一块石头,上面坐着一个人……”这大概都是林语堂所提倡的艺术风格吧!所以,当我们面对那个时代留下的那些艺术品的时候,总难免被它们的清雅、精致、文气所吸引。 但是,这样的艺术形态真的是最好的吗?我个人其实是心存疑惑的。

1949年以后,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被毁殆尽,幸存下来的艺术家大多投身于“革命的文艺”,如赵朴初先生他就曾谈到——“革命的胜利,使我能够完全脱离旧社会留给我的所有不良习惯,我过去是文人,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脱离了这些糟粕的影响,才终于成为一个新社会的劳动者。我因此感到无限的幸福。”像赵朴老这样能够主动自贬、自觉抛弃文化优点的文人不在少数,于是我们看到他们笔下的山水画——那是一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山川风景,线条流畅且富于装饰性。

总之,我们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那个时代的艺术状态,毕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是相对的。但我总觉得,一个民族的艺术品如果只允许一种风格存在的话,那么这种风格必然是畸形的。 现在,我们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电子出版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不管技术如何迭代更新,我总觉得,人类精神上的需求往往是亘古不变的。

所以,当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既然古代的文人能在繁难的书体中寻找趣味,如今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