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素玉璧价值为什么不高?
这个问题有意思 首先,这个玉璧并不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琮、玉圭等。不过,这种玉璧却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特色器。 红山文化位于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因遗址主要分布在赤峰市的红山区而得名。考古发现,该文化内涵以龙山时代晚期为代表,延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沿岸的多个遗址里都发现了这种玉璧,数量较多且形状类似,故推断应为礼制用器。这些玉璧大多呈青黄色或青白色,质地细腻,温润光滑,少数为深绿色,内部具有团斑,呈现出油脂般的光泽。
从现有资料来看,这类玉璧应由辽西地区的人们制作并用于祭祀等活动。因为同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玉璧,而且颜色多为青白玉或青色,光洁细腻,少含杂质;而红山文化的玉璧则或多或少有一些灰黑色的斑点或是沁色。这说明,中原地区的先民已经在玉璧的制作上掌握了较高的技艺。同时,这也可能是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融的一个例证。
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玉璧来自新疆,距今约有3500年历史。以后慢慢向内地发展,在良渚文化(位于浙江余杭区)以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到了商周时期,玉璧发展成一种重要的礼器。
关于玉璧的形制,《礼记·曲礼下》有载,“凡祭祀,共玉璧”,孔颖达疏云:“璧者,祭神之常用之物……但天子诸侯祭天,卿大夫祭群神,皆用璧。”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只有天子才能用玉璧进行祭祀。作为“宗庙祭祀”的仪仗之一,玉璧不仅代表了帝王的特权,还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战争中也有“割地赔璧”的典故。 除了作为祭祀用品之外,玉璧还有其他用处。东汉王充著《论衡·难岁》里提到:“和帝永元八年正月丁亥,夜十七刻,王侯公卿百官百姓共在端门外祀北斗。”说明汉代人们还在夜晚拜求北斗星的指引,将玉璧用于祈福。
唐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渐强烈。玉璧作为一种吉祥的祭祀品和配饰,受到人们的欢迎。宋朱熹在《小学》中提到,“古人所谓璧,只一块圆莹光滑的玉”;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也说:“宋以后,其(指玉璧)制作始精致。”可以说,宋代是我国古代玉璧制造的分水岭,以前多是仿古款,此后开始追求装饰性。元代以后,各种雕纹饰的玉器层出不穷,玉璧也不例外,开始出现各种花纹。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至明代中后期,上层社会已经不复往日辉煌。在这种情况下,玉璧的生产和传承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普通百姓也开始拥有自己的玉璧,并且把它作为辟邪保平安的吉祥物,或者是寄托情怀的信物。我们可以认为,红山文化玉璧之所以价值不高一个原因是年代久远且功能单一。更重要的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