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浓淡有什么区别?
中国画的“浓”、“淡”,是在作画的过程中不断加染出来的。不同于西方绘画一次性完成。在画法上就有了一次着色和二次着色的区分。 一般来说,画中的景物是首先着色的部分,所谓“近处浓重”就是指的此。因为近处的景物是向观者逼近的,所以在处理上就显得浓墨重彩一些;远处的景物则是由近及远逐渐变淡的,正所谓“远处朦胧”。 人物则有所不同,因为人物的“浓淡”变化是在构图时就基本确定了的(除非特殊设计)。而且对于人物画像来说,“浓淡”的处理还涉及到人物“量感”——即体量感的塑造。这一点与建筑类似——“大画满,小画淡”。这也就引出了中国画的另一个概念——墨分五彩。
我们通常说“笔墨”,实际上“笔”和“墨”是两个概念。 “笔”是指画画时运用的笔触——也就是画笔接触纸面的痕迹,它的粗细、轻重、疏密都影响着最终的效果。 “墨”这里专指水墨,它是通过水分多少来控制颜色的浓度。所以才有了“浓淡”的变化。 而“五彩”并不是指颜料的五种颜色,而是指“墨分五色”——即焦墨、浓墨、淡墨、清墨和淡青灰。 所以古人所说的“以墨分五彩论”,其实指的是用不同浓度的墨色来表现物体的远近、虚实和层次感。 在具体作画过程中,要根据物象的性质以及它与画面关系来灵活决定“浓淡”和“五彩”的程度。 比如上面的树,由于它是远景的树且与主题的关系不是特别贴近,所以在染色时就有意识地减弱了“浓淡”——浅草绿色涂满了整个树干并顺着树的轮廓线自然渗化,而深绿色只点缀了局部,并且和浅绿色有明显的界限。这样就起到了远淡近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