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铭文镜价值如何?

衡思静衡思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收了几面宋朝的铭文字母镜,想请高手指教! 这些字都刻在镜子背面,从右往左数的第四个字是“正”,第五个字是“制”。因为照镜的时候,都是背光而坐,所以反过来看背面是很正常的。 这个字“正”应该是铸造时候的炉名;这个字“制”应该是作坊名字或者日期。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个网页跟我的情况差不多,但是比我要全面一些(可能他比我多一面镜子)。

网址在这里:URL#m=2&ai=30802684 pi=1969879025 pt=36.0 md=24, 我跟他比对了一下,除了年份和作坊名之外,其他的都对得上。他的那面镜子背面只有“正”和“制”两个字,相对我的来说比较简单一点,我的那面镜子背面还有八个篆书小字:“天禧元年十月二十一日,绍兴府,会子库,铸。” 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之一,天禧元年就是公元1017年。这面铜镜的年代可以说已经相当清楚的了。 那个网页的作者认为,这种带纪年和作坊名的铜镜,应该是一种“试铸镜”,也就是用来检验铜锡含量和硬度等指标的“试验镜”。作者没有指出这种类型的镜子流传下来有多少。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如果有这么多的话,那么流落到民间的应该不少了,我也碰不到。而且我认为这种试铸镜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因为宋代的科技水平确实还不至于是“凭空想象”或是“胡乱造镜”。

比如说,在青铜冶炼方面,宋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鼓风设备,这使得青铜的冶炼工序得以优化,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北宋时,苏颂等人撰写的《新仪象法要》就记录了很多宋代重要的发明,其中就有“灌钢法”,就是用铁液灌进刚熔化的钢铁里,让它们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更高质量的合金。 同时,宋代的冶金技术也对得起他们的“工匠精神”。宋人很注重工艺流程和操作细节,很多文献记载都很细致,以至于后人看这些文献都能学到很多知识。比如说,制作青铜镜的工序有十几道,其中有一道工序叫做“灼铜”,就是将准备好的铜料放在陶炉中炙烤,使它达到一定的软化程度。

接着又要趁热进行加工,否则温度一低,铜就会变硬变脆,就很难加工了。这一道工序非常关键,做好了才能进行后面的工序。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样的试铸镜也是符合生产标准的,只是没有达到流通标准而已。 如果没有达到流通标准,又为什么会在市场上出现呢?我觉得有可能是:1、残次品或次级品的流出。2、作为艺术品出售。 至于你的这两面字镜,我想可能是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年代不是特别久远,而且从图片上看,锈蚀也不严重。如果真是宋代的,不应该留下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