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人民币为什么叫大兰叶?
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在溃退前颁布《人民币发行令》,正式确定“以一万元为单位,定名为‘人民’币”,“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公共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乃至公民,都必须使用‘人民’币,不得接收任何外币,不得持有任何黄金、白银及其他外汇。”并明确规定了人民币的符号为“¥” 。
当时因条件所限,无法印制大号字符,于是采用缩小打印的方式,将阿拉伯数字“10000元”“5000元”“2000元”印于纸币之上,而“圆”“元”“分”等汉字小字单位则靠人工手写填加。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字体过于纤细,而负责手写的会计人员又缺乏统一的训练,字体参差不齐,因而出现了众多“版本”。
因手工填写有误差,甚至会出现漏写的情况,使得一些钞票看起来“残缺不全”,由此产生了各种“版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1949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共7枚,面额分别为100元(3种)、50元(2种)、20元(2种)和10元,此外还有5角和2角各1枚。这些钞票上的人民币符号为“¥”,是当今“人民币”二字的简化形式。尽管经过了多次修订,但是仍然保留了部分早期特征,如50元和100元的主景图案均为工农,而20元券背面的图案则是石油矿和煤矿采矿的场景;
随着技术的进步,印刷工艺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196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印制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这一套人民币与第一套人民币相比,取消了旧版货币中的“面值单位”,即没有了 “圆”“元”等字样,这给防伪增加了难度。但第二套人民币的图案更加新颖,色彩更加鲜艳,便于识别,并且采用了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面额,100元(2种)、50元(2种)、20元(2种)和5元(2种)的钞票正背面均采用了银灰和紫色为主色调,10元券背面采用了绿色,5角券背面采用了棕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