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卷20能换多少人民币?

蓬哲泽蓬哲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1976年出生,记忆中家里有一个很厚的本子,里面就是各种票据,全国粮票、地方粮票、购券什么都有,还有副食品本(酱油、醋、面粉什么的)和肉券(买肉要凭这个)。当时我们一家人住在外面,每天母亲都要去买菜做饭,所以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些买东西的票证,但是我对钱是没有概念的,那时候也没有银行卡的概念,所以不知道这些票证的发行量是多少,更不知道它们的价值。

后来渐渐长大了,开始工作,也去过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东西,所以对金钱有了自己的概念,同时也开始留意以前家里的那个本子,里面东西的价值也开始清晰起来。 家里那些票证中面额最大的是粮票,最高面值是50斤,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粮食的粮票,最多的一次是一个5斤的粮票,还是买猪肉用的。最低面值是一斤粮票,我记得最清楚的1斤粮票是用来买盐的,因为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盐袋子,里面有各种颜色的颗粒,据说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口味,我当时还好奇的问怎么这么少一袋,妈妈笑着说够咱家吃上好久了。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了外地求学,见识了更多的事物,也对经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开始明白当年国家发行那么多货币和物资的目的——保障70年代末我国经济恢复时期的各种急需物资和消费品的需要,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通讯也不发达,人们的信息传递主要靠报纸、广播和电视,国家要想控制人们的需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管制信息传递的工具。当时报纸刊登的物资信息和中央电台公布的供求信息是严格的限制对象,而电视剧这种大众传媒更是极少涉及这类信息的宣传。所以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虽然对国家宏观调控是有感知的,但往往认识是很片面的。

到了1980年,我国经济已经快速恢复了,于是国家开始减少各种票证的发行,人们逐渐开始习惯用钞票和商品交易。到我上高中的时候,除了少部分票证在外省还能买到之外,绝大多数已难以见到,我那个记录着家庭半个世纪历史的本子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变成了废纸…… 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物质并不匮乏的时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