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扁担号人民币?

洪家佳洪家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53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苏联为了帮助新生的人民政权,提供了一笔贷款作为建设资金。为了表示两国友好的意思,苏方还提供了全套的工业设备。 这些设备被陆续运到了中国,但是在办理通关手续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

当时中苏关系友好,很多经贸往来是直接由苏联运送设备和原材料给中国工厂。但是这次货物到达大连港后,却被告知需要缴纳8%的关税才能放行。 原来,在货物装船之前,苏联方面因为不了解中国的税法,将这批货标注了“来料加工”,这样在通关的时候就顺利进入了海关免税区。

但是,当货物抵达大连港口准备进入中国境内时,却被通知需要补交税款。苏联方面一打听才知道,自从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低税甚至免税的政策,对来自朋友的货物大多都免除了出口关税。 而现在,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财政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免税政策。195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的若干规定》,宣布从1954年开始调整进口关税。

新税则规定,所有的进出口商品都要征收关税;对国外人民生活的必需用品,例如粮食、食油、食盐、药品等,降低进口税率,给予普惠制待遇;而对那些“非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则一律高征税率。 按照这一标准,原本应该属于“非日常生活所需”的苏方贷款设备,理应征税。但考虑到中苏关系,又无法开征。最后,经过苏方再三恳求,中国政府决定特事特办,仅对机器设备征5%的出口关税,其余部分仍免征。 这笔贷款中的大部分最终都被用来建设沈阳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

虽然只交了5%的关税,但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如何尽可能多地减少税金,同时又让企业不至于遭受损失,成为当时双方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最后,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产生了:由苏联提供零件,中国提供零部件,双方在边境城市组成一个联合工厂,按照组装生产的方式,完成设备的调试和装配。这样,虽然本质上仍然是一套完整的设备,但因为中间增加了“组装”这一环节,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对方补缴关税。 但与此同时,中方也做出了相应的让步——由于此前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目前一时之间难以腾出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剩余款项,因此请求苏方延期支付。 对于中方提出的这个要求,苏方自然是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并签订相关协议。不过,苏方的条件是不能延长太久,只能延缓两年。

就这样,一套原本完整无伤的进口设备,在经过层层征税之后,变成了残损不全的“残疾儿”,双方皆大欢喜。 后来,这种由中间人(负责组装的人员)在边贸中赚取差价的交易方式,逐渐演化为如今“边民互市贸易”的形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