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制币是不是更有收藏价值?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精发”(以下引用自百度百科) 1948年12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委托上海印钞造币厂印制的第一批人民币样币正式问世了。这些人民币样币是当时由解放区银行委托北平(今北京)的裕民印刷所和华北印刷厂印刷的,共有5种面额、6400枚。这6400枚人民币样币中,10元面额的700枚,5元面额的3000枚,4元面额的1000枚,2元面额的800枚,1元面额的500枚,半元面额的700枚;这5种面额在尺寸、图案、字句上都有区别。 其中,5元、4元的票幅最大,10元的票幅最小。在制版技术上,这6400枚人民币样币全部采用雕刻版,除10元券5枚未印底纹外,其他面值的人民币样币均印有“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折返线。
1949年1月,上海印钞造币厂接办了原国民党的中央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并将这三家银行的印钞厂合并在一起,统一印制新中国的钞票。我们通常说的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就是在这一期间诞生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一套人民币发行前,中国人民银行还曾发行过一套纸币,这套纸币与第一套人民币相比,虽然背面印码不同,但正面图案完全相同,且都是采用雕刻版印制,属于真币,其法律效力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于没有流通,所以这套纸币现在很罕见,价格很高。 这套纸币便是本文所说的“精发”。
那么,为什么这套纸币会被称为“精发”呢? 原来,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际,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不得不从苏联引进印钞机,采用涂布法印制钞票,这样的钞票就被称作“精发”,而采用手工雕刻、木刻、石印工艺印制的钞票则被统称为“粗发”。 “精发”的印制虽采用了防伪技术,但效果并不理想,加之那时我国科技落后,缺乏相关检测设备,以致于伪造技术飞速发展,给货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就着手研究更先进的印制技术,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成功研制出国产印钞专用电子分色制版机,彻底告别了进口机器的历史。而以这台机械为标志,我国的钞纸印刷技术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