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何不是四大书法家?
因为“四大家”的说法本来就出自近代,且代表的是民国以后的时代审美。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文化界也出现西学东渐的思潮。当时,在教育部任秘书的梁启超等人觉得古代碑帖太难以辨认,便开始提倡手写体(行草书),并认为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很适合学习。于是,王羲之一度成为各大院校书法课指定教材。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打字机的普及,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加之现代人的审美与清末不同——清人更重视法度,而现代人则更看重个性表达,因此手写也逐渐被电子打印所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旧时官场的雅事——笔会、题字、信札等逐渐淡出舞台,书法家这一职业也不再受欢迎。许多古代书法家原本都是官员或是文人,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都是朝廷命官;而赵孟頫、文征明则是退休公务员。他们除了拥有今天人们称之为“书法家”的身份外,还兼有文学家、书画家、金石学家等等身份。所以,他们在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但到了民国之后,出现了大批职业书法家。如于右任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同时他也擅长书法,尤其是草书;林散之也是当代草书的大家;此外还有李瑞麟、胡小石、沙孟海、沈尹默等诸多大家。然而,要是论影响力,这些人都无法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不仅是他们的时代已经属于电子时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书风并不符合民国以后人们的审美。
于右任的草书虽然很有风味,但他的字太过规整,难以尽兴挥洒;林散之的草书则过于恣肆,少有人能够真正欣赏;至于李瑞麟、胡小石等人的草书更是难以看懂。于是,大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加古朴的魏晋风度。既然要复古,那么王羲之自然是最合适的典范。于是,王羲之开始了从碑版走向纸端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