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六年中国出了什么事?
1936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确定了联共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爆发,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7月,中共中央举行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战争阶段党的路线、方针和政治主张 。
这些历史事件看似独立存在,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共抗日这一方针的确定是国共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它使得原本已经十分微弱的国共合作再次呈现生机,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则是这一转机的直接诱因。 1936年初,中共发表停战议和宣言,提出“只要敌人停止进犯和威胁,无论什么条件都可以考虑”,其实质就是希望与国民党达成和解。但此时中共的力量尚弱,不可能单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因而只能争取苏联和第三势力(西北军阀)介入。
1936年下半年,苏联先后派出弗雷德堡和普尔伏罗夫两次斡旋,希望促成国共两党重新和谈,并达成一致协议。但此时国民党内以蒋中正为首的权威派占据上风,他们不愿意承认中共的地位,更不愿接受苏俄斡旋达成的任何协议。同时,蒋介石也明白即便中共同意和解,也得不到国内民众的支持。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步步退让,对内继续剿共。
面对国民党的顽固态度,中共开始采取新的策略。1936年末至1937年初,毛泽东连续发布了两份长篇评论,即《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论持久战》。前一篇指出目前的中国情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没有外国干涉的内战,就不是旧式的反人民的内战”,而后一篇则从战略高度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抗战的出路所在。这两篇著作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及本质,而且系统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过程。它们构成了中共开展抗战外交的思想基础,从而也为日后确立国共两党在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