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黄口是翡翠吗?
首先,我们得先知道黄口是什么。 “黄口”其实是一个行业术语,属于“行话”的一种,它指的是翡翠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次生变化产物。 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翡翠外围的围岩中(也就是风化壳),由里面往外的矿物成分改变为:绿辉石→钠铬辉石→铬铁矿→褐铁矿→氧化铁。其中,绿色的绿辉石就是我们常说的“翡”;红色的铬铁矿就是我们常说的“翠”。而中间过渡阶段的钠铬辉石就是大家常说的“黄口”。 所以,从成分上来看,如果含有一定的绿色和黄色调,并且颜色鲜艳、分布均匀,那么这件翡翠应该就是真的“黄口”了[1]。
然而,现实情况却远比这个复杂。因为除了原生翡翠可能含有较高的黄色色调之外,很多次生形成的“黄口”其实是由黑色、灰黑色的矿石经风化成土,然后经过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后,再受后期应力作用而发生破裂,其中的黑、灰黑色色调部分率先脱落,只保留绿、红等色调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黑、灰黑色的色调原本就是原先的色相,不是后续氧化而成。 所以,仅凭外在的颜色,并不能断定这样的“黄口”一定是原生翡翠的围岩。如果这样就能区别,那鉴定也太简单了。关键是,我们现在所接触的“黄口”,绝大部分都是由黑色、灰黑色的矿石经风化而成,它们最终的色泽都会是偏黑的色调——这种色彩倾向,和天然的漆皮特征极为相似。
这就给鉴别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两者的颜色都很类似,而且又都是人工无法干预的颜色形成过程。目前来说,唯一的办法只有多留心眼,多注意观察并寻找明显差异。比如有些“黄口”的表皮颜色会呈不规则状,且部分颜色会聚成团块状,甚至可能会在团块中见到颜色深浅的变化;又或者可以仔细观察其接触面(即与其它的矿石接触的表面),看是否出现明显的颜色渗透现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