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的收藏价值在哪里?
谢邀!说到手稿,就不得不提一下我手上收藏的胡适、梁思成、林语堂等文化名人的数十篇未刊稿,以及郭沫若、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大家的近百件未刊稿,都是他们在国外写的。
因为这些文献都是第一次公开面世,所以一经发表便引起海内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我的著作《尘封的手稿》出版后,一度登上某网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未经雕琢、浑然天成的“草稿”反而比那些经过仔细修改的定稿更具有价值。 这批文稿不仅是研究者探索历史文化名人创作轨迹的重要素材,而且也是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宝贵遗产。
我还收到了一些名人手札,像陈独秀、李大钊的信,以及鲁迅、陶知行等的笺纸,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今也都珍藏在安徽广济堂博物馆。 不过我最得意的,还是收藏到了著名作家张恨水未刊原稿,这桩往事颇有点儿传奇色彩。
1946年3月,抗战胜利后第二年,20万国民党军队被命令进攻延安,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恨水为了配合军事行动,策反中共新闻界人员,派遣其亲信到解放区进行侦查工作,并授意其在侦测之后,向中共方面发出假信号。
这个亲信来到解放区后,被我方严加看管起来,随后通过谈判,由我方代表将此人送回国民党阵营,同时交出了此人的随身物品,其中就有张恨水的两篇未刊稿。 这两则未刊稿,一则记述了张恨水的经历和志向,一则是他对于国共战争的展望。
战争爆发后,这份长达两千字的长一点的未刊稿在国民党宣传部门的指导下,变成了歌颂国民党军队英勇杀敌的檄文。 而另一则短一点的未刊稿,则被收进张恨水所著的《抗战以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