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优质在哪里?

支月白支月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优质”是一个主观评价。但是,判断一件翡翠的好坏是有标准的。 种、水、色是评判翡翠好坏的三大标准,而种是基础。 种好的翡翠玉质细腻、通透润泽,看起来富有灵气;而且耐久耐用,保值增值空间较大。 那么种是什么?它又该如何划分呢?

1.根据矿物颗粒大小分 将翡翠的晶体粒径大于3mm的称为“老坑种”或者“新坑种”(老坑种颜色一般会比较正); 而把翡翠的晶体粒径小于3mm的称为“冰种”或“豆种”(冰种颜色一般比较淡)。

2.根据光泽类型分 具有玻璃光泽的称为“玻璃种”,有蜡状光泽的则称为“油种”。而“豆种”多数呈蜡状光泽,极少数会呈现玻璃光泽,这里要注意与上面的区分。 另外要注意的是,通常来说,同一块原石可能会同时出现多种种水,如冰种加玻璃种的组合,或者新坑种和旧坑种的组合等,这主要取决于翡翠的形成过程和后期受到的外力作用。

当然,除了种外还要看颜色,因为不同颜色的翡翠价值也是可以相差甚远的。 “翡”指的就是红色的颜色,而“翠”指的是绿色的颜色。红为翡,绿为翠。所以判定绿色优劣的标准主要看“翠”,而决定红色优劣的主要是“翡”。 绿色部分的标准主要有:浓、阳、俏、正、和。其中,“正”指的是颜色纯正,不杂。

1.“艳”是指鲜艳明亮,如果绿色过暗则会不够艳。 2.“透”指的是绿色通透,看起来有活力,就像能透亮的绿色镜子一样,很灵动。

3.“亮”指的是有光彩、亮泽度高,如果不亮就会感觉灰沉沉的。

4.“匀”指的是颜色的分布均匀。 5.“净”指的是没有杂质瑕疵,非常干净。 如果绿色能达到艳、透、亮、匀、净的程度,那就是优质的“翠”了。 同样,对于红宝石的“翡”来说,也是以浓、正、鲜为优。

总之,评价一块翡翠好不好,关键是看种、色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种好色差,或者色的浓度高但没有种,都是无法达到完美的等级。只有色彩鲜明艳丽而又晶莹剔透的翡翠,才是最佳的赏玩佳品。

居一方居一方优质答主

在民间,人们对于翡翠的“优质”的见解各有过失。有些人见到透明的翡翠,就认为绿色、紫色进去后一定很好看,其实却不然,透明的翡翠,底虽然干净,但绿色、紫色进去之后,由于透明度好,绿色和紫色就会显得透明清淡,而色彩浓艳的翡翠,底子却相对显得很脏,有些内行人称“脏货”。其实这种“脏”货才是一块好的翡翠原料。这是因为翡翠色彩的艳丽程度主要不是看本身的透明度,而是由色彩与底子的颜色对比所形成的。因为翡翠绿色、紫色的实质是外部物质浸入裂隙或解理所形成,透明翡翠的裂隙(或解理)是相当少的,进入的绿、紫,也就不多。因此,虽然透明度较高,因绿色、紫色太少而不显眼。但是底子脏的翡翠(行业内称雕青),则不然,由于裂隙(和解理)十分发育,绿、紫进入很多,绿色、紫色和底子的颜色对比强,使翡翠的色彩艳丽无比,所以,翡翠底子脏些,反而使翡翠绿的更绿,紫的更紫!我们日常见到的优质的翡翠,其底子的绿色、紫色很少能纯正,经常会有蓝色和黄色的介入。只有行内高手,才能根据翡翠底子的绿色、紫色的明度、饱和度、色相来正确取舍。

有的行内人见到“透”(行内语,指水头长的翡翠),就十分惊喜,其实,一块翡翠有没有收藏价值,关键还在于它的绿色、紫色,水份好不好,只是影响了该翡翠成品的价格。有些“透”的翡翠绿、紫不正不艳,其收藏价值也不高。“透”有长、中、短之分,价值也依次降低,在选“透”的翡翠时,一般长水头要正、艳,中水头要正,短水头的翡翠要求可以低一点,绿、紫稍“闷”(行内语,指透明度偏低)一点也可以入选。其实,水份好,透明度高,“底清如水”,也只是优质翡翠的必要条件之一。

还有的行内人认为只有绿的一块一块或一堆一堆,如菜花状的翡翠才是好翡翠,其实“色正”、“色浓”的玻璃绿、翠绿、祖母绿、秧草绿、葱心绿等色块分散在水好的“底青”、“糯冰”、“玻璃种”中的翡翠,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更大。

可见,在翡翠收藏中,一件翡翠的优劣,不是单独用哪一项标准就可以衡量出来的,而是综合了底子、绿、紫、水头、种质和色形、色韵等多种因素后才判定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