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草书书法欣赏?
草书中“一”字,其演变过程可追溯到甲骨文、金文阶段,从字形上来看,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横画为主体;二是以竖画为主体,且两种不同书体的“一”字有着千变万化的书写形式。 汉隶中的“一”字,在书写时多采用纵写的方式,而且为了追求书写流畅,往往会将笔画连笔书写,如《曹全碑》和《张迁碑》就是典型的代表。而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又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为洒脱的草书体,并且“一”字的写法与隶书大不相同。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用他的天才和汗水创造了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也使自己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兰亭序》中“一”字的写法有13种之多,其中“横”、“横折撇”、“短横”三种是王羲之的主要用笔方式,“一”字在字体上则出现了“正”、“斜”两种状态,这些变化都是基于右向行笔的基础上的. “一”字在篆书阶段通常呈竖写结构,到了隶书之后才逐渐演化为横写状态,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古人习惯用右臂握匕饮酒,所以竖写的“一”更符合这一写字姿势的要求。
但到了草书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很多字都变成了左向行笔,因此又有了纵向书写的“一”。草书的“一”字还有一笔写成的情况发生,比如唐楷的代表作之一《不空罥索咒经》中就有这样一例: 这一例是楷书“一”字的一笔写成形态: 我们再看一下《曹全碑》《张迁碑》等汉隶中的“一”: 很明显,此例中的“一”字既不是汉隶“一”字的一笔写成状,也不是王羲之所创造的多种形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很简单,此例中的“一”之所以出现如此夸张的线条形态,是由于它处在“日+一”两个构件的组合位置当中。
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不空罥索咒经》中所出现的“一”都是处于这种类似组合位置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该例会写出如此怪异之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