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流世作品较多?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何子贞,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布政司使、广东学政等职。何绍基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很有成就,而其书法成就及影响最高。何氏幼承家学,又师从武英殿校字、程恩泽、朱枫云诸大家,书法初学颜字,兼工各体,深得汉魏六朝之奥秘,后出师帖外,自辟蹊径。他注重结字,讲究法度,注重体势的流动,形成了自己古朴浑厚、含蓄蕴藉而又奇巧洒脱的风格。何氏传世书法作品最多,对后人影响最大。
从他的传世作品和著述中可以看出,何绍基的结体风格和用笔技法的变化,主要出现在中晚年。他55岁由四川辞官回籍后,开始潜心研究、探索书艺的真谛,创作上渐入佳境。58岁时曾作了一副自题联语,自述书法成就说:“少须下笔有奇情,老也精神不厌勤。四十专师碑,七八分字,亦尝点划搜求,既老手能忘,但知法度,不知有法。”何绍基在晚年的书法艺术中融入了诗、画、章,融会诸家之长,尤其以篆隶的精能闻名遐迩,书法以行书及篆隶成就最为突出。
何绍基的隶书艺术,在隶书中加入了一些篆籀的写法与结体,如“何”字的长横在写法上取自《曹全碑》,“子”字的长竖则是《张迁碑》的写法,“基”字“土”旁是《史晨碑》的写法,“绍”字“儿”部是《封龙山碑》的写法。他吸收了《夏承碑》的结体特点,如“少”字的一横收笔处、“须”字的一竖等,又加入了《石门铭》的体势和笔意,“少”字长横的波磔取法《乙瑛碑》。“奇”字的左右舒展、“少”字“儿”部的向背变化、“情”字左右笔画的争让等都具有了《夏承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