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民国时期制作的手镯,有“老上海”之称。当时的玉石原料来源主要是产自俄罗斯、日本、朝鲜的“山料”,还有少量新疆的和田玉籽料(主要做戒指)。其中以“岫岩玉”和“青金石”为主。 这些山料或籽料原石,经过雕刻师的设计,然后手工打出玉器雏形,再经抛光打磨而成。
这问题问得,就好像有人问“假钞票遇到真钞票会不会变颜色”一样好笑。 玉有软玉和硬玉之分,其中软玉的代表就是和田玉,而硬玉则是翡翠。 而现在市面上所有的假玉器,几乎清一色都是仿的翡翠,因为和田玉的价格比翡翠可要便宜多了。
174刀按照现在的汇率是1056元人民币,在2009年的时候,1美元大约可以兑换6.8元人民币,所以174美元也就是1132元人民币。 不过这种换算方法只是针对普通的交易,如果是像楼主这样被抢劫了174刀的话,那可就不止1056元这么少了。
首先,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玉的密度。 通常来说,我们判断一个东西的密度的办法就是掂重量、压触感以及看通透度。不过这些办法对于翡翠来说是行不通的。 因为天然形成的翡翠其内部颗粒之间是相互紧挨着的,而且晶体表面有抛光的痕迹,所以用手掂量是没有办法感受到沉实感的。
1. 什么是翡翠镶嵌? 将翡翠与其它设计元素进行结合,产生一种二度创作的视觉效果,这种创作方式就叫“嵌镶”。常见的镶嵌材料有金属、牙骨、贝壳等;常见的镶嵌工艺有包镶、爪镶、托镶和卷镶等等,不同材质的宝石适合采用不同的镶嵌工艺。 2. 为什么要镶嵌?
1.“木”是指翡翠结构疏松,透明度较好;2.“马”指质地较粗、晶粒明显,透明度差一点;3.“纳”表示种老,晶体颗粒细腻,透明度高一些。 (注:以上都是描述种水的术语) 根据这个特点来划分的话,我们通常把木那翡翠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好水的木那,另一种是底好的木那。那么这两种木那的翡翠又会有哪些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