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碎片值钱吗?
古玩界有这么两句行话,一曰“整器不碎,碎不离身”,二曰“整器养家,碎片养老”。在古玩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天下官窑出碎片”,说明即使在古代,完好的古陶瓷也是物以稀为贵。碎片在古陶瓷收藏中是常有的事。有的藏家认为碎片不完整,不能“成器”,不能上手和盘玩,即使能得到官窑瓷片,价值也不太高,故不为“大器”,不入法眼。事实上,古陶瓷的碎片收藏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代,碎片的存世量本身就远远超过“成器”,有的碎得很彻底,已经找不到完整的器形。如今,古陶瓷碎片收藏已是古玩收藏中的一个大热门。
瓷器破损可以修复,而瓷片却很难再复原,因为古瓷片都是从古陶瓷器体上脱落下来的,年代久远,泥土浸蚀,色彩磨掉,棱角掉缺,有的已经变色走釉,这都是无法复原的。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的“半山纹陶盆片”和“马厂兽面纹盆片”就是被人们视为珍品的彩陶残片。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古陶瓷残片受到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古瓷残片市场也日趋繁荣,价格也节节看涨。
马家窑文化遗址半山纹陶盆片(资料图)
马家窑文化遗址马厂兽面纹盆片(资料图)
收藏残器和瓷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历史上就有“集古瓷碎片之癖”。明嘉靖进士刘伯温所著《世说新语补》中,有这样的记述:明代南京有一位姓张的御史,喜欢收藏古陶瓷,尤喜收藏古陶瓷碎片,人称“集古瓷碎片之癖”。清代学者沈辰沛也在《南部丛谈》里记载:明末清初有位吴人张彦铭,收藏有宋元古瓷百件,而且又收集残缺瓷器若干,分藏于大小二箱之内,命名为“百觅箱”和“百缺箱”。到了清代,清乾隆时进士、大收藏家陈官俊对古瓷片更是爱不释手,他在《陶录》跋中写道:“余好古嗜瓷,每得宋元名窑瓷片,玩之不忍释手。”
古瓷片作为古陶瓷器物的残片,在历史上的确有着非常广泛的流传。明晚期,人们已经开始从鉴赏古瓷器和古瓷片中得到乐趣。清初文士朱琰在《陶说》中就记述了其好友吴仲裕“收藏宋、元瓷片甚富”的事。著名收藏家陈浏在《陶雅》中记述了一件“宋钧瓷流坠片”,不仅全文转录了其友人唐彬之《宋钧瓷片歌自序》,而且还在诗题下特别注明:“宋钧瓷片,近人往往刻意搜得之,亦博雅之一证也。”
古玩商贩中甚至流传有“没有一块宋瓷片,便称不上是古玩商”的说法。清末陈霭廷《听陶轩日札》中有:“宋钧片断,古玩肆时有售也”的记载。晚清民国,北京的古玩商们有将精选的宋金瓷片和釉陶片磨去锋利的口沿后作为烟嘴使用的情况。
古瓷片、残器的价值受到认可并开始大幅度攀升,还是在20世纪初。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五四”运动对学术界和收藏界产生巨大影响后,古瓷片、残器才逐渐被社会上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并且被当成艺术品来鉴赏和收藏。陈浏《陶雅》中“亦博雅之一证也”的说法和《陶说》中“古人嗜之”和“今人尚好其片”的认识,都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人们对于古瓷片、古瓷残器的态度。
民国《国粹学报》、《东方杂志》和《申报月刊》上登载有介绍收藏家搜罗古瓷片和宋元青花瓷碗残片的文章以及实物照片,这说明此时古瓷片和青花瓷片的收藏已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并且受到社会重视。
1925年著名收藏家刘屿园根据《陶雅》和清宫档案,以及从传世唐、宋、元、明、清名瓷中所得的灵感,监制了一批仿品并命名为“仿古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