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书法作品能赚钱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书画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书画的行情越来越看涨。特别是老一辈知名画家、书法家的作品,已经进入到了国际大拍卖行。比如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上海朵云轩、香港中国嘉信、香港佳士得、香港苏富比,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书画拍卖会,数量也越来越多。2017年仅北京等地就有200个以上的拍卖会。那么,拍卖会是如何定价的呢?一般有几种方法:一是作品的制作年代;二是作者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三是作者的身份层次;四是作品的风格;五是艺术水平的高低;六是存世的真迹和赝品的多寡;七是市场行情。以上七条都符合拍卖法则,其起点可以定的高一些,不符合的就要低一些。比如说有一位某省的美协会员,他到国外画廊去开画展,定价5000元一幅,结果外国画商根本就不理踩,后来又降到500元一幅,别人还是没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太小,而且价位定得过高,不符合国际拍卖规律。如果定在300元一幅,也许还有市场。同样,国内一个知名画家在国外办展览,一幅画10万-20万,受到藏家的追捧,一扫而光,这是由该画家的知名度决定的合理价位。所以书画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行情中反复验证而确立的。书画作品有无商品收藏价值,还在于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的高低。有些作者,社会影响很大,作品价格很高,但水平却不高,只是借着名气抬高了价位。如范曾,曾经被誉为中国画家第一人,其作品被许多单位和众多观众收藏,甚至走出国门。但大家仔细去看,他的线条浮薄庸俗,构图呆板,人物的脸谱化与戏剧化倾向严重,明显脱离了传统文人画的高远境界,也与国画大写意技法的标准有很大的距离,充其量只能算作小品和习作。由于作者善于经营自己和包装自己,才身价倍增。
一般来说,书画作品进入市场销售,价位要低一些,价位过高很难有好的市场行情。因为收藏者对作品的艺术质量和作者还有待了解,价位不能定得太高,要让收藏者容易接受。随着作者知名度的提高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其作品的价位才会渐渐地抬高。从长远来看还应当为收藏者留有增值的余地。否则,作者一旦成名,其作品价格就会翻几翻甚至十几翻,让喜爱其作品的收藏者购买有障碍而转投别家的作品,长此以往,收藏者和购买者就流失了。
因此,书画作品能否进入收藏市场,一是由社会的知名度决定,二是由作品的艺术质量决定,三是由作者的行为方式决定。作为书画作者,要想扩大影响,让更多的爱好者了解和喜爱自己,必须从提高艺术质量入手,从人格魅力的提升和作者形象的打造上入手,从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入手,从认真勤奋地创作和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幅作品上入手,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在成名之后才能有广阔的收藏市场和艺术品位较高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