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假作品多吗?
王文治的传世作品虽然不算多,但也并非孤本秘册,只要接触一点文物的人,大都会见到王书真品,加上王字妍美清雅,也颇受人们的欢迎,因而作伪者就不断。
作伪形式,一是换款,即将王氏早年无款的作品,另刻上成熟期的款,还有将无款作品刻上王文治款。如有的地方博物馆藏一王文治《楷书白居易诗四条屏》即是。二是挖改,把其他书家的款改为王文治款。三是制造赝品,仿制王书。这三种形式的王文治赝品,笔者在文物市场和拍卖室都见到过。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识别办法。
王文治《行草临兰亭序》
王文治传世的作品,以行楷为多,纯用行草较少。其书法用笔以侧锋为主,多取侧势,圆转流美,笔画劲俏,行距宽疏,章法清朗。鉴定王文治的书法,应以行楷为主。
王文治《楷书白居易诗四条屏》
王氏传世作品真迹的墨迹本和拓本,由于产生的方法不同,应从不同角度鉴别。
王文治《行书唐诗五首立轴》
传世的王文治墨迹本存世量较少,只要认真审视,从其用墨、纸张、装裱、风格等方面均不难辨别。
王文治传世的拓本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原为王书墨迹,曾收入《墨缘汇观》内,后由清代收藏家裴景福据原迹上石,收入《壮陶阁帖》,这类有清宫印和裴氏收藏印;二是直接翻刻《壮陶阁帖》,这类无清宫印和裴氏收藏印。
翻刻王书,由于王字的笔画劲俏、婀娜,加之流传拓本较少,一般人不容易见到,因而仿刻者较少,一般翻刻较精,但仔细审视,还是可以找出破绽。
王文治《行书七言联》
鉴定王氏书法,主要从款入手。款有三类:
一是干支款。主要是四十九岁以后的款,字较大。款书“庚戌”(1790年,五十岁)、“戊申”(1798年,五十八岁)、“壬子”(1802年,六十二岁)、“癸丑”(1803年,六十三岁)等,真款皆系一笔完成,一气呵成,无平行笔,如“壬”字第一笔的笔画较粗,末笔较细,圆润潇洒。假款多系摹刻,平行笔较多。有的“壬”字,一、三笔平行,有的还露出“马脚”,把真款“壬子”二字的末笔露出的两个小圆点,也都刻得四平八稳。其他干支款作伪现象大体相同。
二是署官款。字较小,上款“翰林院侍讲学士”、“江西南城知县”、“直上书房”、“充四库馆纂修”等,下款“王文治”三字与上款相连,字较大,有时刻上“宝”字。真款笔画瘦硬而圆融,且有飞白,如“学”字的第一撇和“书”字的末笔,都露出了飞白。假款笔道一般,少飞白,显得滞涩。
三是纪年款。字较小,真款是王氏七十岁(1808)以后写给王芑孙的。款书:“书奉纫伯前辈教正庚辰春二月文治年七十”。末款“文治年七十”皆用小楷。行款皆刻上“宝”字。假款有系临仿而成的,也有系根据《王梦楼年谱》中王氏晚年书信的字体所写,一般不易仿制得逼真,多有生硬牵强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