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窑红釉怎么断代?
清顺治朝的红釉器传世品很少,釉色以霁红和枣红为主,釉面光洁,釉汁肥厚,色泽较嘉靖、万历朝的稳定,少有流淌现象。器物以僧帽壶、蒜头瓶等常见,以僧帽壶居多。顺治红釉瓷的底部一般为浅金黄色,青花款字外围以双方栏。
康熙官窑红釉器多仿照明宣德红釉制作,以霁红、宝石红等较为著名。釉面光亮,色泽鲜红艳丽,釉汁肥厚,并常带有极小的红色斑点。器物多为碗、高足碗、瓶等。早期有的器物口部多呈褐色,后期器物口部呈粉白色。康熙一朝所产红釉瓷器底足的特征非常鲜明,是区分和鉴定该时期瓷器的重要依据。无论官窑、民窑瓷器的足底部,都可见到淡淡的火石红现象。特别是官窑器物,底部出现类似明末清初的酱色釉(又称“紫金釉”),极为漂亮。
雍正朝的祭红釉色泽比康熙朝的匀净,釉面有橘皮纹和大片开片纹。粉红釉是雍正朝红釉中的名品,传世品极为少见,其釉层很厚,施釉极均匀,釉色浅淡娇艳,极为美丽。器物主要有高足碗、双耳杯等。
乾隆朝的祭红釉釉色比雍正朝的稍微深沉,其釉面虽然还保有橘皮纹,但比雍正朝的稀疏,红釉中所含的紫色极为淡,几乎难以察觉。嘉庆朝中期以前的红釉器与乾隆朝的相差无几;晚期的色泽趋浅,釉面稀疏,并有开片纹。道光朝的祭红釉红色不艳,呈色近于嘉庆晚期,并且釉面常呈波浪纹状。同治、光绪、民国时期的祭红釉大多为仿品,施釉较薄,并有细小开片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