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多宝琉璃珠?
多宝珠,也称“摩尼珠”或“摩尼宝珠”“如意珠”,佛教七宝之一,为传说中的宝珠名。亦指宝珠状饰物。明代郑和第一次率船队下西洋时,带往各国的礼物中,首列“洒真珠”,即为“色如水精,有百种好,于日中看之,五色光起”(《南海明珠记》)的“海水珠”。可见当时上等珍珠是何等珍贵。清代时,由玻璃工匠仿珍珠烧造的玻璃胎珐琅器,称为“仿嵌洒真珠”器皿,极受皇帝和王室宠眷喜爱,成了内廷玩赏珍品。
多宝莲蓬式盒
通高7.6cm,口纵4.6cm,口横5.2cm
盒玻璃胎,用红、蓝、黄、紫、绿、白等色珐琅料作装饰。盒分盖、座两部分,皆作莲蓬形,盖面镂出多层莲瓣,以黄色珐琅料点染莲籽,盖顶堆塑莲花两朵及花蕾一枝,盖下为子口。盒座外围八瓣凸雕莲花,中心出方池为仰扣池沿,与盖子口相吻合。
此盒造型逼真,装饰华丽,色彩明快,凸凹有致,层次清晰,是清代乾隆时期玻璃胎画珐琅器中非常精致的一件。清宫档案记载,此类器物名为“多宝莲蓬盒”,盖与座可分作两件使用,如作笔架或盛放其他小件饰物等。
仿嵌珠圆盒
通高4.2cm,口径8cm,足径6cm
盒玻璃胎,圆形,子口,盖、身以子母口相合。外壁在用绿色珐琅料涂成地上面,又用白料点嵌出仿珍珠纹,其间点缀红、蓝等色彩色宝珠各一。盒内及底均施浅松石绿釉。
此盒造型工整秀美,釉料纯净,色彩明亮,仿嵌珠图案装饰别具匠心。清代乾隆时的珐琅工艺取得了很高成就,将铜胎画珐琅、錾胎珐琅及宝石镶嵌等工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玻璃上用珐琅彩作装饰早在清康熙年间已开始,到乾隆时期这种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宫中专门派内务府造办处玉作、雕镂房、如意馆的工匠协同合作,在经过严格挑选的无疵玻璃胎上,用珐琅料作装饰,烧制出色彩艳丽、造型新颖、施彩细腻的器皿。此瓶即是当时烧制的精品。
“古月轩”款红地粉彩诗文瓶
高24.2cm,口径1.8cm,足径4.5cm
瓶玻璃胎,侈口,细颈,扁圆腹,圈足,通体在红色珐琅地上饰用轧道工艺碾出的如意云纹,颈部于云纹地上以黄、蓝料彩绘蝙蝠纹和“寿”字,腹部以黄、蓝、白三色绘山石、牡丹纹,并用金彩题有“世世和合 寿永年”五言诗。釉料匀净,色彩艳丽,纹饰清晰。外底中心有“古月轩”三字楷书款。
瓶式仿明永乐、宣德剔红御用扁瓶及哥釉贯耳瓶,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成功仿烧后,遂成宫中陈设用瓷样式。乾隆时,在玻璃胎上用珐琅或粉彩在红、黄等色地上轧道,借鉴景德镇瓷和漆器等器皿烧制工艺烧造的器皿精品。
清乾隆时期内廷盛行模仿“洋彩”风格制作玻璃胎画彩器,瓶上所用的轧道“锦上添花”工艺即源于“洋彩”,所绘图案是象征福寿的蝙蝠和桃,是乾隆朝流行的吉祥图语。
清乾隆晚期,宫中把玻璃胎画彩器称为“古月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