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帽筒底部没款对吗?

敖有明敖有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起帽筒,人们多指黑漆染花的或是玉石镶嵌制的帽盒。的确,这是常见的帽筒。但是,还有一种帽筒比较少见,就是底部没有款识的。这不,有藏友发来照片,说这是在旧货市场上淘到的,细看之下,发现没有款识。那么,没有款识的帽筒是不是伪器呢?

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藏品是松石绿釉帽筒,高16.2CM,口径11.9CM,无款。筒身椭圆形,直壁,平底,直径与高比值为2:7,符合常规帽筒胎体制作程序;其口部大,筒壁较薄,底部平;所施松石绿釉色凝润,有玻璃质感,器身上还有落釉露胎斑点,均符合明、清绿釉饰料的特征;口沿及底足无积釉,足部无窑裂,整器作圆柱形,线条简洁流畅,做工规整精细,为圆器名家佳作。

可见,此帽筒为明代精品。

明代时期,皇家对颜色的使用十分严格,黄色仅限于帝王使用,严禁臣下滥用。到了清代,皇家色彩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明会典》记载,文武官员的冠服有定例:“(文官)公坐,肩舆,皆用绛色,亦当用乌纱帽、缕金簪笔。”据此,明代和清代初期,官服都只能用黑色,不能以蓝色混杂其中。

以天青色、豆青色和松石绿为主流的明代官窑器,为模仿自然天物而烧制,堪称完美,无火气、浮光和僵硬杂斑。天青色和豆青色较多,松石绿烧制不多,极为昂贵,属御用之品,仿制甚难,因而被视为珍品。

那么,为什么明代的帽筒底部没有款识呢 ?

据笔者推断,这应是其独创之处:其一,它突破了传统陶瓷器款式习规。一般而言,当时大多器物会有款识。其二,“款”置于器物底部实属罕见,这应与器型的特殊有关。其实,从安全角度考虑,底款应铸于器内,而不能外置。

其三,如果款识显目醒目,将破坏整个瓷器的整体美感。此时,“若隐若现、恰然天成”的款识(篆书“内府”、“尚方”、“斋”等印记),才显得富贵、高雅,与所雕纹饰相映衬。

至于为什么没有外饰青花,笔者认为:其一,在松石绿上施以青花色调,不易调和,且易使青花退化、失去鲜艳色度。其二,与松石绿相融合,更体现蓝中透绿、绿不褪蓝的高贵。其三,省工节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