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钱是怎么做的?

闫惠惠闫惠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民国其实也经历过通货膨胀,而且比建国后还要严重! 民国前期(1912-1936)的通货膨涨率是这样的 这张图片引自王春瑜老师的《中国近代通货膨胀史》,这本书是研究民国时期通胀的权威作品。

根据书中图表记载,1935年-1937年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导致了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两年之内,物价涨了40多倍…… 这是为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国民党政府想利用发行纸币来收回白银和外币(当时国民党的外汇储备相当充足),同时避免进口洋灰、钢铁等基础工业原材料,从而减少战争损失并加快抗战进程。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当时国际形式对中国不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伐急剧加大,华北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相继爆发。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和中东部分别富饶的油田和煤矿,并掌控了重要的交通线。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战事和经济需求,蒋介石开始大幅增发钞票。从1937年到1938年,法币发行量就由1.4亿元扩大到21亿元。随着巨额货币发行,全国物资迅速涨价。到1939年的时候,连猪肉都涨到几十元一斤,而1937年时还只有每斤五元。粮食、棉花等更是飙涨,到1943年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如此巨量的货币发行造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因货币贬值,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增加,税收降低;为刺激经济,政府必须大幅增加预算开支,同时发行更多钞票;政府开支的增加又导致税款下降,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能再次印发钞票…… 就这样,在抗战时期,中国的物价指数像坐火箭一般上升。以战前价值计算,到抗日战争结束时的1945年,全国物资价格已经上涨了近百万倍! 那么民国时期的钞票真就这么烂吗?也不是,也有一些很好的案例。比如1947年起发行的金圆券就控制得很好,通货膨胀被完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主要是因为金圆券后,财政支出必须有限度地缩减开支,同时增加税收,否则钞票再印得多也无济于事。另外,此时国民党的统治已呈败象,国内人民纷纷用金圆券兑换外币和黄金,这也影响了金圆券的流通和膨胀。因此到1948年,金圆券的膨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