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里收民国时期老钱?

通达通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在知乎上看到了关于此话题的相关回答。 我的回答: 最近很多回答都是跟国民党的纸币有关的。因为今年恰好是国民党纸币发行量最大、也是最为奇葩的“法币”发行80周年。

要了解“法币”的价值,需要了解一下其发钞背景——1935年前,中国存在白银汇率,也就是说白银价格是稳定的,每盎司白银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34元(当年一盎司白银约合2美元);同时期国际金价约为每盎司30美元。

但到了1935年,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宣布限制对华出口,日本抢占印度和东南亚的锡矿等资源,使得国内对外贸易急剧下降,通货膨胀加剧。为了应对通胀,同时也为筹集战争经费,国民党政府先后发行了价值4.5亿英镑、1.7万亿银元(相当于当时世界货币供应总量的八分之一)的法币。然而,这些巨额的纸币,并没有能够遏制住通胀,因为战时的财政赤字只能依靠不断印制钞票来解决。从1935年到1945年的十年间,法币发行数量增加了94倍,平均每年增幅达7%以上;到内战后期,法币的购买力已经下降了99%。

法币的贬值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南京为例,抗战前一个普通职员的生活费约为80法币每天,而抗战后却需要500法币上下。据民国时期担任财政部长的王云五回忆,当时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只要两顿饭的钱就能买个“总统”了! 那么,如此巨大的通货膨胀率下的法币有没有价值呢?答案当然是有的,而且这种巨大贬值之后的“剩余价值”被很多人利用来完成了财富再分配。

首先,是官僚资本家集团用低廉的资金成本获得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垄断地位,比如利用法币贬值的特点,大量购进原料,然后在内地建立工厂,将半成品运回市区出售,这样用极低的成本获取了利润,并进一步充实了他们的统治基础。

其次,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法币贬值后的第二年,即1936年,国民政府就宣布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用行政手段控制了民生必需品的市场价格。后来,又逐步扩展到了棉花、生丝等主要农副产品,甚至后来发展到对日用百货也实行限价政策。

由于当时工业品价格上涨更快,所以这一政策实际上起到了保护农民利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利润的双重效果,从而扩大了政府控制的资源,增强了其政治力量。 最后,法币贬值之后,很多贫苦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到其他地区寻找生计。但即使这样,他们带不走饥饿与贫穷,因为法币的贬值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迁徙能力。于是,这些流离失所的人除了原有的悲惨命运之外,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沦落成为了贫民和乞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