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瓷器有哪些?
“瓷”字最早出现在北宋初期的文献中,有“瓷”字的记载。 《广雅》中说:“瓷,器也。”可见“瓷”与“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瓷”是器的总称之一;而“陶”“瓦”则是其他种类的器。 “陶瓷”这两个字作为表示两种不同材料的工艺制品的名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青瓷”、“白瓷”区分开来。唐朝诗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荆南(今湖北江陵)李怀仙,后汉时画赤龙于壁。此龙细颈长身,色如琉璃。”这里所说的“琉璃”就是东汉时期出现的“青瓷”。另外在唐代小说中也有关于“青瓷”的记载,如《太平广记》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吴人费玉堂者,卖药为生……忽入一室,四顾渺茫,惟见墙一角悬一钟。既无门户,何由得入?俄而钟鸣,有一女子自钟后跳梁而出……”作者虚构的这个故事情节,正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瓷器烧制工艺的神秘感。因为制作过程包括选料、研磨、淘洗、配浆、发酵、蒸烧等工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才能完成。在唐代及唐之前,民间一般把质地细腻、光洁、透明,并适合雕刻花纹的白色黏土,称为“陶瓷器”或简称“陶器”。而将质地上乘的深色黏土,经高温烧结后形成的器具称为“瓷器”。所以从唐朝开始就有了“陶器”“瓷器”之分。
到了宋代,由于定窑和汝窑都以烧造精美的白瓷闻名于世,使人们对于“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宋代文人雅士喜欢以文房用具赏玩,于是书斋里就少不了“瓷”。宋人刘攽(bān)在《中山诗话》中就提到:“京师(指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家,多蓄瓦器,盖古无此品,近世北工之作。”“瓦器”即“陶瓷器”的意思。虽然唐宋之时南方已经有大量优质瓷器产出,但是由于北方陶瓷工匠的技术水平较为高超,所烧造的瓷品同样精致,因此在北方“陶瓷器”仍被看作珍贵的日用品。
元代以后,制瓷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福建德化窑和河北邢台临城开窑,均烧出纯白的瓷器,人称“洋灰”,质量优佳,价也便宜。因而“陶瓷器”这个词才开始被“瓷”取代,变成了日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