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盐源有收藏价值吗?
我有一块四川大邑产的清代同治年间的井盐,还有一块更老的顺天府产的官盐(应该比乾隆乾隆还早),不知有没有懂行的给看看值多少? 先放照片 这是用现代工艺提炼过的,看起来比较干净 用手轻轻一搓就有很多颗粒状的东西出来 这块是打磨过的,看上去更漂亮 但是用指甲刮一刮还是有灰黑色的沉淀物 用现代工艺提纯后的盐粒,感觉挺漂亮的 因为时间太久,表面有一层氧化铁的薄膜,拿醋洗了一下 经过几个小时醋酸和食盐发生反应,大部分已经褪色了 一小撮用酒精泡过的食盐,用打火机点燃后可以看到火焰呈亮黄色,并有很浓的臭味。
据《中国史学基本教材》记载:“(明朝)永乐九年,朝廷设立‘永宁州’,专管开采和销售井盐,隶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其制日:‘开中则例’。” 所谓“开中则例”就是边塞的守兵用自己的粮草换取政府所控制的盐业。 “永宁州”就是现在的四川大邑县。 大邑所出的井盐在古代是十分有名的,《新唐书·地理志》载:“邛州……邛石炭,可烧盐,自余山产金、银、铁。”“邛石炭”实际上就是今大邑出产的井盐。
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官到惠阳(今属广东)时,曾写诗赞美当地所产之盐:“浮冈仙脚久驰声,只怪人间未售清。海内今推朱绛侯,囊中尚贮陆浑羹。雪销卤碱沙光赤,春动蚕苗水色青。欲访旧京遗迹,惟应东下颍川城。” 据考,这东坡先生赞美的“朱绛侯”,就是东汉人朱祐,他因家乡出产好盐而被赐姓“朱”,封为“侯”,故称“朱绛侯”。
大邑盐生产的具体年代,因为资料缺乏而很难确定,但从明代以来一直沿袭生产,直到民国初期仍然有生产。 我手里的这两块盐,从外表上看似乎年代不太久远;从来源上讲是我的太爷爷在清朝末年或者民国初年在当地一个富户手里得到的,当时还没有解放。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块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食盐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为此着迷甚至痴狂呢? 是因为里面有大量的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么?显然不是,无论多贵的盐里面主要成分还是氯化钠,而且含量也没有出现突变。
是因为里面有珍贵的天然香料成分能增香提味从而成为烹饪中的绝佳伴侣吗?也不是,任何有良心的厨师会用味精、鸡精代替它。
那又是因为里面含有极微量的汞、铯等有毒物质不能直接食用吗?同样不是,这些元素以单质形态存在的时候才有毒,而在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汞、铯是无毒的。况且含量也远远达不到中毒剂量。
难道是因为它可以用来调味?!真的有人会觉得用这种古老的腌制方法腌出来的咸菜有味儿吗?! 那到底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猎奇心理在作祟。人们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历史悠久而又变化缓慢的传统文化却容易忽视甚至厌恶。因此当看到一块小小的食盐竟然能够穿越千年而容颜依旧并且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时,难免会惊呼:哎呀,真是神奇啊! 而那些热衷收集各种古钱古币古玩字画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他们追逐的其实是同样的东西:新奇的古老的历史文化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