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琉璃珠价值多少?
“琉璃”二字,最早见于汉代的文献中,东汉王延寿《灵光赋》中有“饰以琉璃,文犀为桷”之句;晋代文学家郭璞注《水经·颍水注》中也提到“颍川郡洧阳亭有琉璃泉”,可见当时我国已有青、黄、白、绿、红五色琉璃。 但唐代以前,我国的琉璃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唐玄宗时,由太监李辅国进献一套琉璃烧制方法,朝廷在长安设立了官窑,烧造琉璃。宋代时,山西定襄的琉璃生产达到相当规模,产品畅销国内外。元代,北京设立了专门管理琉璃生产的官府,称为“琉璃局”,并建立了两座官窑。 明清两代,琉璃的生产得到了更大发展。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的琉璃产量较低,仅20多斤,到明世宗时,每年约15吨左右,到了清代,年均产量则高达309.7吨,是明代的15倍多(按:此数据引自孙机先生所著《中国古舆地图集》)。
除了北京外,全国各地很多地区都有生产琉璃,其中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和山西省晋城市为最多,这两处的琉璃制品,曾风靡一时,广受青睐。 至于题主所说的“明代琉璃珠”,应该属于古代琉璃中的“宝珠”(即人造宝石)一类,其材料是一种含钾硅酸盐,微带黄色或淡绿色。这种材料的硬度不高,但比较脆,且容易着色,因此比较适合用于工艺装饰。从现有资料来看,这种材料应该是我国古代传统宝石材料之一,虽然色泽不及西方宝石艳丽,但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 由于历史年代久远,现今已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明代琉璃珠了。不过据说在河北邯郸有一座明代定陵中曾经出土过一颗“宝石”,据考证可能是一颗琉璃珠子,该珠呈淡绿色,圆形,有同心圆线纹和弦纹,粒径8毫米,重2克。
在江苏邳县也有明代建筑东岳行宫遗址发现,在此发现了四颗宝石,分别呈褐绿色、黄褐色、红棕色和浅黄色,可能都是琉璃制品。 根据这些零散的资料来看,明代琉璃珠应是品种繁多、色彩鲜艳,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