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的人民币是什么意思?

陶思岂陶思岂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是以前的一个叫法,现在应该叫做“五七工、家属工”。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尽快实现工业化,国家大量投资兴建重工业项目。由于当时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很低(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们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人口绝大多数还没有完成免费义务教育,文盲率很高,劳动力素质非常低),加上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增加就业人口来振兴经济,所以政府在1958年开始提倡“积极动员和发挥城镇下乡人员的作用”,也就是说从城里到农村去务工。这些从城市里出来的人被统称为“退职人员”。

这些人大部分是被政府动员起来的,属于强制安置(跟今天有些地方政府强行要求失去土地的农民移民搬迁到新开发区一样)。他们到了农村后,原来从事的职业不再继续下去了——因为农业用工量很小,不可能有那么多城市人去农村做农活。于是他们就被分配到各个工业项目中做工,从事建筑、矿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男性,女性很少。在农业社会中,男性劳动力的价值本来就比女性高,如今又失去了原有的职业,女性的收入就更低了。因此国家给他们的报酬是按照男女不同比例来计算的,具体比例我忘了,反正没有达到1:1。在当时那个时代,工资水平都很低,一个月几块钱很常见,所以这算是一个比较高的工资收入了,以至于很多人愿意离开农村到工厂去工作。

随着这个项目竣工,这些工人的事业也就完成了,于是国家按照施工天数给他们发放工资——这个工资被称为“包干价”,一天20多元,一年下来4000元不到。对于当时的工人来说这是个很高的数字了,相当于现在上百万年薪了(如果算通货膨胀的话,其实当时这些钱不值一提)。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这种模式不能持续了下去——有的人拿到了这笔工资后就再也没有出去工作了。因为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各种福利很好,吃穿不用自己花钱(当然,你要是想花钱买好东西,国家也是允许的,只是不会给你补差价)。而且你为国家建设尽了力,国家还要补贴你的家庭,对孩子上大学也有补助。

所以这种模式相当于国家包办了你的生活,你只需要专心工作就可以了。如果你不工作,国家照样养着你。 这种模式能持续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人无法在城市里得到就业机会(除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外),只能从事最基础的农业生产活动,而产业工人则享受较高的城市待遇。这是一个互相依赖,各取所需的体系。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体系渐渐不复存在。过去被挡在城市大门外的农民进入了城市(尽管很多是在低端制造业混口饭吃),城市的生活条件和福利逐步降低,过去的供给制变成了现在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同时,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了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虽然没有完全消除)。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