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绿釉陶有没有收藏价值?
绿釉是古代陶器常用釉色之一,多为绿色、翠绿或草绿;以铁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产生渗色效果,形成浓淡不一的翠绿色彩,十分鲜艳可爱。 汉代绿釉瓷器主要采用低温烧制,称为“釉陶”或“彩瓷”。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高温烧成的青釉瓷器。这两种釉色在古代都属于“杂宝”之列,《旧唐书·德宗纪》云:“(贞元六年)……内出前代所废杂宝进献者四事,其物有鎏金铜鸡首壶,银瓶,绿釉碗、盘、碟各四枚焉。” 这里的“绿釉碗”应指绿釉陶瓷器。
由于历代出土和传世品中,西汉时期极少见纯绿釉器物,故有学者认为,早在唐代,绿釉就已经是一种“古物”了[1]。当然,这也可能是记载有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西汉时绿釉并非主流,此时更加流行的细泥釉(即“硬质泥浆釉”)。
汉晋之际,绿釉开始流行起来并成为主流饰釉工艺。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工匠们能够更好地控制铁液的色调;另一方面,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中亚和西域地区的绿釉陶器大量输入中原地区[2]。
这些来自异域的绿釉陶器大多用来仿制西域马具及生活用品,如绿釉陶圈形杯[3]、绿釉陶扁壶[4]等。还有少量绿釉陶器模仿国外风格制作而成,如盘口尖底瓶[5]、孔雀纹双耳罐[6]等。这类造型独特、颜色美丽的陶罐,显然很受古人喜爱,并在后世不断被复制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吐鲁番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蓝绿彩贴花瓷盒[7],可见在唐代,这种配色方式的瓷器仍然在烧制。只是到了宋代以后,这样的颜色才逐渐被青花、彩瓷取代。
【参考书目】
[1]曹婉如.中国陶瓷史[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2]黄景中.中国陶瓷译丛[J].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