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位书法家创造出漆书?
漆书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字体,因为是用墨写在黑漆板上,故称“漆书”。又因汉隶多笔势起伏、撇捺舒展,形如“波磔”,所以又称它为“磔书”或“波挑书”。它的特点是笔画圆润,结体宽博,写得比较随意轻松。这种字,现代人看起来似乎比较土气,但在当时却是十分时髦的。 东汉灵帝时,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在汉灵帝的怂恿下,大司农梁鹄创制了一种新字体——草书。这种字体,写得非常潇洒,但不易辨认。后来人们将草书写成楷书形式,便于流传和识读,这就是隶书。
随着东汉王朝的覆灭,社会动荡不安,到了末年,隶书逐渐变成了楷书,而草书则派生出章草。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下诏书禁止草书,理由是“俗书繁冗,至乃大小无序,繁简异常;点画错列,异类杂出”。意思是说当时的草书写得乱七八糟的,于是禁止用草书起草诏书。 但民间依然盛行草书,而且出现了很多著名书家。王羲之就是在这时候拜师学艺的。
东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人崇尚清谈,不尚实务,因此对毛笔书写也很不注重,无论是公文还是文学作品,多用简牍(就是用较粗的笔墨蘸着写成),书法上承袭东汉遗风,追求古拙。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和张芝的《淳化阁帖》。
唐代时,由于纸张的大面积使用和印刷技术的诞生,古代人对于毛笔书写不像以前那么看重了。但是唐太宗等人还是倡导写字要法度严谨,因此唐代的书法作品,比起魏晋南北朝来更加规范整齐。但唐人仍然以行书、草书为主,楷书次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五代十国,战乱频仍,但文化上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书法上,行书与草书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著名的作品有杨凝式的《韭花帖》、《宣和书谱》所录蔡襄的《自书诗稿》等。
宋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时代,由于皇帝本人热爱并擅长书画,因此大力提倡。北宋后期的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南宋的赵孟頫、王铎等等都受到了重视。书体上,篆书、隶书受到冷遇,楷书、行书、草书受到追捧。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的《蜀素帖》。
元代,由于蒙古人建立政权,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因此这一时期汉字书体开始向少数民族文字靠拢。楷书、草书得到了发展。但行书却几乎消失了,只有赵孟頫坚持创作。元四家中的王蒙、倪瓒等人虽擅行草,但风格迥异。吴兴书派的代表人物赵孟頫,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端正的书风,创造了秀丽工整的书体,留下了很多佳作。
明代,由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因此他十分注意从文人的手里挽回国家政权被掌握在武人手里的局面,提倡读书人写字,规定官吏大小要做到“一字不苟”。为此明初的书风相当严谨。但到了中后期,风气转趋浮躁,草书兴盛起来,出现了一个个极具个性的大家,如王世贞、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由于帝王们提倡书法,加上雍正本人又擅长书画,因此这一时期,书法颇受重视。但是乾隆以后,书法逐渐衰退。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等提出“兴学固本”的口号重振书画,但却没能扭转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