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会同时写两张吗?
看到题目,想起张旭。 张旭的《草书古诗四首》,第一首诗只有三十个字,却写得龙飞凤舞、天翻地覆。 唐人记载他练字的方法很夸张,说是在墙上用秃毛笔头都可以堆成一山了(这个记载被收录进《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二)。
这样的疯狂写法的确可以写出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字来。 我们今天看张旭的书法,仿佛一下就能认出他是谁写的,这就是个性鲜明的后果。 但问题是他只擅长这样一个字体吗?不一定。 第二首诗,他的字就写得很规范。 第三首的“寒山”两个字更是端庄秀丽——这应该是他在宫中学到的王羲之楷书的结果。 所以你看,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态之下,字体是可以有很大的区别的。 而我们今天的书法家呢?一般都是学一种体而不得其精,或者学诸家而难以融会贯通。 为什么张旭就可以同时具备这么多风格?原因只在一点:唐代的书法家地位高,且各种书体普及推广,所以张旭在写字的时候没有将自己限制在一个小框框里。
到了宋代以后,文人书法崛起,书法家们才渐渐开始有自家面貌。 再说个题外话。有人疑惑于张旭的狂草为什么传世的少。其实,唐人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本来就不多。比如我们很熟悉的颜真卿,作品传世也很少。 这是由于唐宋时候纸张不够,并且还没有发明墨汁,因此人们书写时都很爱惜纸墨,常将写好贴墙上去,这就导致了后来的收藏家们往往以能不能贴在墙上来判断一幅字是否真迹…… 像我们今天这样随手一扔,纸墨都用不尽,于是我们的书法家养成了一个习惯:写完一张,扔一张!当然,可能也还有别的用处…… 所以大家看到的张旭、颜真卿等的书法作品,都是“用尽一张,扔掉一张”以后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