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玉是什么意思?
“玉”的概念,在《辞海》里的解释:美石为玉。古代把美好的石头称做“玉”。 《礼记·礼器》:“璧瑗章甫,嘉玉冕旒。”孔颖达疏:“言璧者,犹如今之玛瑙也;言瑗者,如今之碧玉也;言璋者,如今之水晶也;言圭者,如今之青铜也。皆美石而制之为器用。”可见古代的“玉”指的是所有美的石头。不过这样的理解似乎有点宽泛。 中国古代的“玉”具体指哪几种玉石,《礼记》里有明确的记载: “珠、玉、琳、珉……以象德焉。瑜、璆、琅玕、珩、璜、瓒……以比乐焉。璋、琮、琥、璜……以象刑焉。”
这里把“玉”分成三个档次,分别对应礼制中的三种器物——乐器、乐器附件(如弦)和刑罚用的器具。第一档次是只有皇帝和皇帝夫人才能用的“珠、玉、琳、珉……”其中珠就是现在说的珍珠,这显然是海洋中的珍珠,不是陆生的珍珠(主要产于东南沿海)。第二档次的“瑜、璆(qiú)”就是现在所说的玉石,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人们大量使用的软玉。第三档次的“璋、琮、琥、璜……,”主要指代表祭祀功能的玉器。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历史变迁,古书上所说的某些玉器在今天已经绝迹。所以现代许多人引用《礼记》里的这段话来考证玉器的形制、用料甚至等级,其实是很难得到准确答案的。 这篇《礼记》成书于西汉,再往前推进两千多年,玉器的情况会更复杂。可以说先秦到秦汉,中国人对玉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比如汉代人们已经明确区分了软玉与硬玉即翡翠。只是到了明清,人们对玉的认识才达到今天的水平。所以在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礼仪制度时,不能不考虑到古人对于“玉”的定义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这一情况。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文使用了“中国”一词,但中国古代并没有自己的玉文化,所谓的“中国玉”实际上是中国周边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的玉经过中原王朝传播至世界各地后形成的文明影响。这点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有相似之处。